在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丽博士从无到有,搭建“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围绕植物纤维改性进行系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项目、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共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1区Top论文6篇、SCI2区Top论文1篇、EI2篇,授权专利5项,并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对象,获评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通过学校低职高聘政策,从副教授聘为三级教授。她,不只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更是历届学生口中亲昵的“丽姐”。
30余名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提升了科研能力。其中,1人获评“城工专业全国百名优秀毕业生”、1人获评“江苏省土木专业优秀毕业生”、1人获评“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毕业生”、8人获评校优秀毕业生、2人次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2人次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近三年12名学生考研考编上岸。7支创新团队成功孕育,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项(国家级5项、省级2项)。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参与发表SCI高水平论文5篇,授权专利5项。
7年来,以实验室为依托,赵丽深耕科研一线、潜心育人,与一届届学生在课题攻关中相互启发、在学术探索中彼此成就、在成长道路上共同进步,逐渐形成“育人出成果、成果促育人”的良性循环,让实验室成为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重沃土。
支撑这一切的,是她始终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从权威到伙伴,构建科研育人新生态
“我只是年长一些、经历丰富一点而已。与学生一起做科研的过程中,什么事都和学生商量着来,充分尊重他们。”赵丽主动打破身份壁垒,从不以“权威”或“主导者”定位自己,反而以学生“身边的向导”自居,用“伙伴式协作”构建科研育人新生态,让实验室不仅成为技术突破的阵地,更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佳所。
在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研究领域,如何阻隔水泥浆体孔溶液中有害离子向纤维内部渗透是决定材料长期耐久性的核心瓶颈,有害离子会引发植物纤维的水解与矿化,直接缩短材料使用寿命。
如何精准表征植物纤维表面包覆膜的阻隔性能?赵丽带着学生先尝试了全浸泡法,但以失败告终。继而转向半浸泡法,并不断优化,结果也未达预期。
面对多次尝试的失败,团队没有陷入内耗式纠结,更没因结果未达预期而气馁,迅速转入“变量拆解-参数迭代”的精细化攻坚阶段,并形成清晰的分工协作模式。赵丽负责把握研究方向,提出研究目的,学生们根据目的想对策,探索出适用于植物纤维不均匀特性的半浸泡方式,采用“穿针引线”的方法将植物纤维固定于特定材质的隔板中,不断调整参数,使测试结果更精准;承担平行实验的操作,定时记录数据、更换溶液。课余时间甚至寒暑假,他们都在实验室中坚守。值得欣慰的是,半浸泡法终破局,植物纤维离子阻隔研究取得了关键突破。以该方法为创新点的论文发表于SCI1区论文中。
本应埋入水泥砂浆夹层中的植物纤维上浮至砂浆表面,成型失败,时钟已指向晚八点,赵丽和学生却不甘心就此罢手,一遍遍排查分析个中原因。离开实验室后,大家的热情依然高涨,直至深夜还一直在微信群中讨论交流,提出改进优化的思路和想法。第二天又紧锣密鼓试验,将前晚的猜测一一验证,最终找出问题的关键,获得成功。
实验碰到问题或遭遇失败,是家常便饭。“科研育人不是‘我教你学’的单向输出,而是‘我们一起成长’的双向奔赴。”赵丽说。面对问题,她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与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仔细核对数据、排查变量、反复推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找到突破思路。面对失败,她从不指责抱怨,也从不回避,与学生群策群力,沉下心复盘实验流程、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处理数据等。
这种“不替学生走弯路,陪学生找正路”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我要学”的内驱力和主人翁意识,也使他们养成了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锻炼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到了合作和为人、为学、为事的态度。
“有一次实验,按照计算推演出的砂浆配合比导致和易性不符合要求,试块成型失败。赵老师让我第二天重新做,但我坚持要立即找出问题所在。”2021级的丁俞翔记忆犹新。
“赵老师性格幽默,把我们看成合作伙伴和朋友,和她相处很轻松愉快。数据处理、专利撰写等经历对我现在的学习帮助很大,她的努力和持续学习的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我。”“之前在实验室跟您学到的,比如事事有回应和邮件的格式,其他新人都需要主管教,我直接就会了。”目前在山东科技大学读研的向明星、在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杜鑫言辞间满是幸运。
赵丽还多维搭建育人生态。在团队内部,她推动“伙伴式互助”。先进来的带后进来的,分享数据整理、实验技巧等,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良性互动。20余本、每本平均70页的实验手账,不仅体量上完整呈现实验脉络,内容上更做到了页页有规范、处处见细致,字迹工整清晰,步骤详实有条理,关键步骤和数据用特殊符号标注。在成果归属上,她坚持“贡献优先”。论文署名、专利申报时,始终以学生的实际贡献为依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科研成果的共创者,而非旁观者”。在空间布置上,她追求“以文化人”。鲜花吐芬,绿植蔓枝,布偶列阵;洗手池内漫画贴纸生意趣,桌上墙上师生合影存时光;“无奋斗,不青春”“撸起袖子加油干”醒目励志。
值得一提的是,赵丽的实验室由于环境颜值高、人文温度足,成为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最美实验室”,也成为了传递科研精神、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隐性课堂,更成为了学生心灵的驿站。“在实验室,大家没有内耗,只有一心干事的实在劲。而且学生都把实验室当家一样爱惜,主动收拾物品、清扫卫生。”对学生的投桃报李,赵丽表示很感动。
从管理者到同行者,共探师生成长新路径
如果说,在实验室,她以“合作者”定位,谱写师生协作佳篇,那么,在教学和班导师工作中,她则以“同行者”自勉,织就师生互信纽带。赵丽总是告诉学生“老师是学生的资源”,希望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主动找老师,更以此鞭策自己做学生成长的支撑者、赋能者。
只有老师的单向输出,不可能实现教学相长。为与学生共同上好课,赵丽不断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借助翻转课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他们分享不同观点,及时看见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精准夸奖。有学生回答问题时字正腔圆、普通话标准,她会当场肯定“你的表达特别清晰,发音也很标准”,还顺势鼓励“你完全可以尝试考取普通话证书,这会成为你的一项优势”。同时将中国知网使用、PPT制作等实用技能融入教学,再通过课后作业形式检测学生学习成效。有毕业生参加工作不久,就很骄傲地向赵丽报喜:“单位领导夸我PPT做得很棒,无论是内容逻辑、视觉设计,还是细节呈现都可圈可点。”
“学生的小事是我的心头事。”这种深切的责任感促使赵丽的心跟随着学生的需求走。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资源,赵丽还想方设法为学生供给经验和心理资源。
对学生的求职简历,她主动要来看,逐字逐句推敲表述、调整结构,手把手教学生找准求职靶点、拎出竞争重点、突出个人亮点。这份落在笔尖的细致,助力不少学生增强底气,顺利敲开了心仪工作的大门。
为满足考研学生需求,她与同事杨苏杭“搭伙”,重点负责复试指导。从前期规划,到帮学生联系目标院校、整理专业课复习资料等资源对接,再到模拟面试流程、指导复试话术等专项辅导,她不遗余力,每一项都做得细致周全。每年二三月份,正值考研复试冲刺的关键阶段,她更是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对考研学生的系统指导上,帮学生分析院校复试偏好、专业课选择,制定复习节奏,教学生如何作自我介绍、怎样将面试官的提问引到自身优势上,用全流程的贴心守护,陪着学生熬过焦虑、打败紧张,稳稳冲刺。
赵丽认为,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备的条件和基础。为准确捕捉学生的焦虑、迷茫、无助等负面情绪,除与学生共情共担,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杂志。《乐观思维的解释风格特点》《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复利的神奇力量》《我的大学不迷茫》……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她及时举办心理健康课堂,帮助不少学生打开了心结,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勇于争取各种机会和荣誉,为自己的求职简历增色;监考建造师考试时发现考场内有孕妇和大龄考生,当晚即召开线上班会,以白天所见为引子,将签到词定为“我的大学不迷茫,定好目标斗志昂”,引导学生定好目标、全力向前走;将家长拉进班级群,有想法及时分享,有思考随时交流,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活法;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给考编上岸学生查找、打印、邮寄材料,从不拒绝来自学生的额外要求……担任2019级土木四班、五班班导师期间,赵丽将“陪着学生走”藏在数不清的细节里。
从实验室到课堂,从科研指导到班级管理,赵丽以合作者之名,与学生达成了最美的双向奔赴。如今,经由课程学习吸引、同事推荐、自己找上门等途径,又一批学生走进了实验室。赵丽依旧以平等的合作者姿态,与新一批学生围坐讨论、共同探索,让“合作共生”的氛围在实验室自然延续。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供图 糜泽敏 王萍霞/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