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颖:讲好思政课,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供图 王萍霞/审核发布时间:2024-11-27浏览次数:35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若颖博士特别重视发挥课堂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课堂是关键一环。要善用课堂了解学生的诉求和困惑,共情解决他们的学习疑点、情绪痛点、生活难点,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认知,点燃心中的火种。”

活用身边事,打造“有知有味”课堂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从被各大社交媒体炒热的这一“金句”着眼,王若颖问学生:“你们去过东坡公园、藤花旧馆吗?”进而追问阐释:“常州为什么叫龙城?天宁禅寺山门对面的照壁见过吗?上面有乾隆皇帝为天宁禅寺御笔书题的‘龙城象教’四个大字。”“每天去食堂吃饭都要见到的三个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认识吗?他们被誉为‘常州三杰’,是常州本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红色资源。”

“你们为什么上大学,想成为什么样的人?”2024级新生第一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王若颖向学生抛问。面对学生给出的找个好工作、有个好的未来等“花样”答案,她抽丝剥茧。年龄上已经成年→成年意味着什么?→通过日常的努力,成为让自己满意的成年人→自己满意的标准是什么?→是否能看到自己的主体性?在不停的问与答中,她触摸到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兴奋点,帮助学生对课程产生情感认同、认清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找到成为更好的人的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到学生心坎上?王若颖认为,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理论得接地气、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上来讲。因此,她总会从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事例及其现实处境入手,由近及远、以小见大去讲述。

在讲“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这一知识点时,她就运用了上述的提问互动式方法,告诉学生他们所就读的大学、所站立的这片土地,就有相当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呼吁学生关注身边人、事、景,进而延伸视线、延展触角,关注国事天下事,涵养科学正确、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

“你们有理想吗?是什么?”讲“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时,她如是切入。看到学生或羞于回答,或不知如何开口,她启发学生大胆说,并通过生动讲述“常州三杰”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事业,带动学生充分调动个体的全部积累积极深入思考。

学校对面的足球公园去过吗?新北区三江口公园里有哪些设施设备?……

永远和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做朋友。秉承这一初心,课堂上,王若颖总是以朋友身份面对学生,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画面化。大量贴近学生的“活教材”,既抓眼球又触灵魂。“抬头率”“点头率”逐年升高,学生逐渐改变对思政课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增强了去真实的生活中悟道,以及自觉了解常州、主动融入常州的意愿。这也无形中为毕业生青春留常工作夯实了基础。

教学耦合,激活课堂“一池春水”

一天课后,一女生特地找王若颖谈天,表示很喜欢听她讲课,从中能受到很大鼓舞。本学期给2024级产品设计三班,物联网一、二班合上完第一堂课后,学生对她报以热烈掌声。“那一刻,我真的被震撼到了。”王若颖说,“学生的反馈对自己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课堂如春水,温润成长细无声。而此中真意,在教学耦合的双向奔赴。究其根本,则在一个“备”字。为上好每一堂课,四年多来,认真自律(身边同事的评价)的王若颖养成了课前集中时间专门备课、每天花一定时间备课、每天早起做教学准备的习惯。

思政课不是“复读机”,而是“解码器”,怎样转换教育内容的话语体系,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语把深刻的思政理论说清楚、讲透彻?备教材时,王若颖既“钻进去”,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研习理解教材,又“钻出来”,大量延伸拓展阅读,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积累和科研、社会服务经历,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思政课变得鲜活可感。

看见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教学。“学生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要多体谅、多认可他们。”“宁愿我多辛苦一点,对学生多辅导一点,学生的学习困难就会少一点。”除了备教材、备教法,王若颖还花大量心思备好学生。总是提前进教室,利用课前、课间、课下时间,主动找学生唠嗑,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点和心理诉求等;利用慕课堂、集中提问等方式,掌握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总体情况、个体差异;熟悉教学内容,站在学生身边脱稿讲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自己的状态,以最饱满的情绪投入课堂,坦诚快乐地面对学生、感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以师者、尊者自居,以平等之心耐心施教;注重教学反思和改进,因材施教。

“从好奇到认可,再到奔赴,学生对课堂满意度的变化让我感觉很欣慰。”如果说,以生命碰撞生命、用激情催生激情是王若颖享受课堂、站好讲台的内在力量。那么,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行的师徒结对培养管理制度、课程首席教师负责制、集体备课制度、课堂教学人人过关活动,以及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便是她迅速站稳课堂的催化剂。而教师说课决赛三等奖、“优课堂计划”系列评选最佳教案奖、优秀教师等校级荣誉则是最佳的诠释。

广开视野,引聚“源头活水”

王若颖认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也是自己的工作内容,不可偏废其一。“教学(人才培养)是首要的,是本职所在。科研和社会服务要持续投入。三者可以相互滋养、相互成就。”王若颖如是说务实做。在不停的学习、研究和服务中广开视野、拓宽格局,引“源头活水”,聚成长动能。

欲为合格之师,必先为好学之生。除了向书本、网络学,王若颖还积极参加全省本科院校思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江苏省新教材集体备课会、全国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专题研修班、周末理论大讲堂等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深度参与主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线上授课资源建设和学院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同时,通过教研室主任、科研秘书、青年硕士教师教学导师、特聘班导师等身份,积极参与学院公共事务管理,积累多元工作经验。

只有深入研究,把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搞清楚,才能讲透课程内容,以理服人。王若颖以社会调研为抓手,持续推动科研创新。主持的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代长三角地区城市重塑母亲形象研究(1895-1949)”,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该项目类型上零的突破。主持市级课题2项、校级重点课题1项和一般项目1项,参与市级课题6项;获市社科联第十届学术大会论文三等奖、江苏省社科联学术大会文学历史学专场优秀论文二等奖各1篇;参与撰写的文章1篇入选常州党史专题著作《奋进——常州百年党史专集(1921—2021)》,1篇入选全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走进企业、街道(社区)、乡镇等地宣讲,王若颖将服务社会视作教师的应有之志,利用自身所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直面学生的心灵,这是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我会继续不断打磨自己、打磨课堂,永远和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做朋友,点亮他们内心的那团火。”关于今后,王若颖初心不改、指向清晰。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供图 王萍霞/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