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赴四川开展暑期国内调研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珺/文 孙希颜/摄 熊焱生/审核发布时间:2023-08-22浏览次数:110

8月14日至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袁青欢博士带领部分骨干教师赴成都开展暑期国内调研,实地考察了战旗村、泸定桥、东坡祠、三星堆。

高举红色旗帜,探寻绿色乡村发展历史。作为著名的“全国文明村”,战旗村是村党委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见证,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贯穿在村庄的每个角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战旗村时曾称赞战旗村“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鼓励战旗村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大家参观了战旗党建馆、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馆内展示的历史文物和照片,清晰展现了战旗村自1965年建村以来的发展历程。在八任党组织书记一任接一任的带领下,战旗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形成了“奋勇争先、敢为人先、一直领先”的战旗精神。

牢记初心使命,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大家重走长征路,再过泸定桥。袁青欢博士在泸定桥上为大家深情讲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的故事,强调牢记初心使命、践行长征精神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苏氏三门优良家风。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在三苏祠,大家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脚步,参观了云屿楼、飨殿、启贤堂、来凤轩,细细品读三苏的诗词和他们的一生经历。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学习东西厢房内三苏家风故事让大家体悟到,三苏家风家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尤其是在与外来文化互动交流日益繁荣的新时代,更要正确看待中华文化,不忘本来,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追思先人足迹,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大家近距离欣赏到了古代神秘的青铜人脸面具、青铜神树纹饰、陶器等精美文物。新馆内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沉浸式展览等方式,用精彩叙述和生动图像将古城古国古蜀文化完整呈现在大家眼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博物馆时指出,三星堆遗址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参观过程中,大家进一步学习三星堆文化,明白了三星堆文明的重要性,内心产生了对先人智慧和创造力的敬畏之情,更加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

锦绣成都,古今交融。此次国内调研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践经历与教学素材,进一步拓展了学术视野。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将历史故事、党史故事等鲜活素材有机融入“混合式”金课建设,积极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一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珺/文 孙希颜/摄 熊焱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