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同行,做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和引路人——记人文学院团委书记薛姗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供图 王萍霞/审核发布时间:2023-03-22浏览次数:13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辅导员离学生最近、与学生接触最多,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最前沿工作者和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2017年7月至2023年3月担任人文学院团委书记期间,薛姗知之更行之,将立德树人初心写在行动上,把铸魂育人使命落在岗位上,人在一线、心在一线、思在一线、干在一线,做学生困惑时的指路人、迷茫时的引路灯、成长时的铺路石,成为受学生尊敬和信赖的知心人。

固本培元,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

青年学生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知识与技能掌握得再多也无益于国家和社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应该融于日常抓在经常,首要的是固本培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让青春与信仰的旗帜共同飞扬。

薛姗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用好团委书记兼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双重身份,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作思路,充分调动整合党支部、团委学生会资源,打造党员引领、团员凝聚、青年助力的工作格局,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

发挥优势,聚力赋能。在常态化组织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过程中,薛姗注重发挥团干和学生党员优势,用学生教、教学生教,凝练“基层团支部书记讲团课”“学生党员讲党课”等特色活动品牌,广泛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发展。

抓住契机,适时教育。抓住建党100周年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在“常工人文”微信公众号上推出《党史上的今天》《党史小课堂》专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党员赴各自家乡开展红色基地寻访、红色革命人物访谈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融合红色文化元素创作帆布袋、钥匙扣、橡皮章等品类丰富的文创产品,或自用,或作为迎新礼;鼓励学生党员进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听老党员讲革命往事等活动;开展党史知识竞赛、“三杰班”创建、瞿秋白纪念馆志愿讲解等活动,让学生紧触家乡红、社区红,彰显时代青年红。与此同时,依托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学生党员廉政教育和学生党支部廉洁文化建设,形成崇廉尚廉浓厚氛围。

党建团建互融共促。在薛姗的努力下,人文学院党委学生党支部获评学校“秋白党支部”、廉洁文化示范单位、最佳党日活动等荣誉,学院团委连续四年获评校五四红旗团委。

严爱相济,做学生成长的知心人

“她就像一盏指路明灯,指引我改变。我原来内向、对现状不满,是她多次找我谈心谈话,让我重拾了信心,变得活泼乐观。她总是站在学生角度为学生着想,我们私下都喊她‘宝石’。”

17级编导一班小魏同学考研前后心理波动较大,缺乏必胜信心,去办公室找薛姗时,常忍不住哭泣。薛姗总是耐心陪伴她,开导她“即使考不上也不影响就业”“别人也和你差不多”,然后和她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考研成绩揭晓,没达到心仪学校的分数,小魏又心生气馁。薛姗劝说她积极参加调剂,并主动为她线上面试创造条件,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说起薛姗对自己的帮助,现今研二的小魏感激地说出了上面的话。她还说,自己和薛姗已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寒暑假都会回来看望她,在她家住,而且每次都是开心地来,哭着离开。

20级编导二班的小周同学是人文学院学生会主席,平日和薛姗接触较多。据她介绍,薛姗对待学生工作很认真负责,严慈并施,能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愿意给学生成长机会和空间。亦师亦友,给予她很多指导、关怀和帮助。

一朵花里见春天。这也是薛姗与学生交往交流的生动缩影。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见证着她与学生促膝长谈的温馨温暖,承载着她做学生知心人的点点滴滴。

对待学生,薛姗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善于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从学生需要和期望价值去思考问题,尊重学生个性,捕捉学生闪光点,并及时加以引导、表扬和鼓励。18级秘班小黄同学是学生干部,大学四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毕业前参加选调生和编制考试都失利。碰巧西部计划江苏地方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推出,薛姗根据实际,鼓励她积极报名,并不时给予指导,帮助她顺利入选。

察实情、送温暖、解难题,学生宿舍是薛姗陪伴学生成长的另一个主场。五年多时间里,她与重点关注学生谈心谈话百余次,成功化解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安全隐患多起。尤其在疫情突发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她主动申请住校,只为有更多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并自费买来长绳、毽子等运动品和吃食,与学生在玩中增进感情,在吃中交流思想。“老公学会干家务了,女儿的自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薛姗笑说,丝毫不计较个人和家庭得失。

为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更好教育引导学生,薛姗以科研为驱动,主持市厅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多项纵横向课题,做到学思相长。同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辅导员技能大赛,并两次获校级辅导员技能大赛一等奖。

身体力行,做学生发展的同行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只靠书本知识传授远远不够,还离不开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则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加系统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巩固拓展第一课堂学习内容,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社会,深度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基于此,薛姗高度重视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从校级重点项目“志愿青春 ‘疫’路有你”“重走革命圣地 重温百年光辉”“激扬青春燃乡情·‘五一’行动助振兴”,到常州市大学生公益实践项目“追寻‘三杰’足迹,激扬青年担当”“聚力扶贫 青春同行”,到省级项目“以爱之名,与爱‘童’行”“垃圾分类我先行 绿色行动助振兴”,再到团中央和教育部项目“推普脱贫 同舟共济”,2018年至2022年,薛姗立足青年大学生特点,紧扣时代脉搏,结合专业特色,组建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和团队学生奔赴6省11市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获评省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1次、市级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2次、校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4次。

教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薛姗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到纪念馆,进社区,入乡镇,志愿讲解服务、天爱儿童康复中心关爱活动、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幼儿作业辅导、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她和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用脚步丈量责任,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500小时,覆盖2000余人次,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志愿者精神和雷锋精神。经由她的努力,人文学院连续三年获校级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获常州市团委“青年文明号”称号。

在2021年、2022年江苏高校百校万名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中,薛姗围绕主题团课宣讲、主题团日活动展示、党史问答等比赛内容,悉心为参赛学生提供辅导,助力学生取得三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供图 王萍霞/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