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法教授的科创追求:放眼地球村,做好环境人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 王萍霞/审核发布时间:2022-11-29浏览次数:16

今年3月24日,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周全法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冶学部外籍院士,同时成为常州本土产生的首位外籍院士。这也标志着周全法在稀贵金属深加工、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

能在国际上挣得一席之地,缘何?

卅多年勤磨剑,光芒几度绽

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常州市拔尖人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劳动模范、常州市十佳科技创新人才、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生态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从周全法劳模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果撷英里,记者发现,自1994年以来,周全法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各级各类荣誉和奖项几乎拿到手软,多达近80件。

成绩背后,是他“要干什么”的坚定目标和责任意识。周全法说,一切事业都是干出来的,首先要找好方向,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在工作室一间办公室的墙壁上,张贴着全体党员成员的照片,下附每个人的工作追求。“放眼地球村,做好环境人。”周全法以此立言立行,心怀家国,放眼世界,争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行业规划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针对本世纪初中国在贵金属深加工、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技术和装备落后、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现状,周全法以“我愿做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先锋”的自觉,自2000年起,开始对贵金属深加工和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带领团队大力开发相关先进技术和装备。他奔走呼吁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等部门加大对废弃资源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工程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2005年,主动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出京在常州举办的主题为“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科学前沿与关键问题”的“双清论坛”。在众多科学家的建议下,国家科技部加大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领域的科技支撑力度,在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连续三批次设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每一批次中,他都以主持人身份拿到了1项项目,并在2014年项目中担任首席专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专项和江苏省成果转化项目、重点研发专项项目(课题)等30多项;主编出版《贵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第一版、第二版),《贵金属纳米材料》(第一版、第二版),《电子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著作25部;在《Science in China》《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专利200多件(发明专利85件)。逐步构建起中国贵金属深加工和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变科研“才富”为产业“财富”。他以2008年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依托,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用“新征土地-新建厂房-学生员工-研究与产业化同步”的思路,征地102亩,创办了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废线路板多级破碎-多级分选资源化利用生产线”“CRT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自动拆解分类生产线”等8条电子废弃物利用与处置生产线,在取得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同步产业化的新路,受到科技部和业内同行的高度评价。该项研究成果也为国家出台设立废旧家电定点拆解回收企业政策和江苏省获批8家定点企业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周全法提出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源头绿色设计制造-过程污染控制-末端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概念,对相关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系统科学规划。同时积极组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发起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贵金属深加工专业委员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贵金属再生专业委员会、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江苏省循环经济协会、中国有色金属资源循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在其中分别担任主任委员、院长或常务副理事长等职。参与中国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十二五”到“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起草、制订和颁布工作,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本科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设置和在全国高校的开办试点,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积累专门人才。2021年,我校新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2022级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和录取率均达90%以上。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干什么”是方向、是部署,真正艰辛困难、需要久久为攻的,是“怎么干”“如何干好”。

自律高效强团队,立己达人行不辍

一个个数字映射出一个个收获时刻,串联起一个开挂的人生,而这背后,是扎实的努力付出,是硬核的自律高效,是精细化的团队管理,更是一颗师者匠心的生动呈现。

自1988年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周全法就立足讲坛,立德树人育英才。多年来,他总是以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科技工作者和一个管理工作者“三位一体”来定位自己。“无论在什么管理岗位上,自己的第一身份是教师,教学和科研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应尽之责。”“作为分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科技产业等方面工作的校领导,相关工作只有自己做好了,才有说服力和号召力。”他说。

清醒的认知激发自律,繁忙的工作催生高效。

采访的间隙里,记者跟随他参加了一个短会。与来客交流时,他胸有成竹,指点迷津条理清晰、分析利弊严谨周详,对需要进一步推进的事宜,表示会及时跟进“下午就办”。正如他自己戏谑的“近十几二十年来,都是‘333人才’,每天1/3时间做管理工作,1/3时间做教学科研,1/3时间休息”。然而,事实上,除了必要的睡眠和锻炼时间,他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不是在处理工作和做科研,就是在处理工作和做科研的路上。

“这么多年养成习惯了,不做还难受”;

今年的大年初四,为准备江苏省成果转化项目的申报材料,带着团队在宾馆闭关了一周,顺利获得省拨经费达1500万元的纵向项目;

常州市废弃物分析测试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接受市里验收,作为项目负责人,亲自制作修改PPT;

各种申报材料的撰写,与合作单位的沟通协调等,都是亲历亲为,掌大局把方向干实事;

周末几乎被工作占据,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这几年,外出谈业务促合作,都是自己驾车带着大家去;对吃住的要求很低,对工作却是‘挑剔’的,切实提质,追求完美;

有一次发烧,脸都肿起来了,还坚持上班;重感冒仍然坚持参加劳模工作室的检查验收;

……

他自己及其团队成员的三言两语,道不尽“众木欣欣向华枝,谁晓地底深根蟠”的用力之辛,却烛照出一位科研精英朝乾夕惕的坚守情怀。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在不断攀登科研高峰的路上,周全法注重结伴而行,相互借力。2009年,由他领衔成立的创新工作室被常州市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升格为常州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11月,工作室在多年发展基础上,组建常州工学院资源环境研究院暨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三角资源环境研究院。2021年,工作室再次被命名为“常州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在常高校唯一的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22年,该工作室又被命名为江苏省教科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

弘扬劳模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周全法不仅自己脚踏实地,用心用力履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而且用情用智做好“领头雁”,与工作室百位师生以“把心放到尘埃里,去做天大的事”共勉,共同成长。

建立例会制度、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科研项目分工协作制度、台账制度、经费使用制度、兼职教授和产业教授管理办法,保障工作室运行规范有序、优质高效;

给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上课,充分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对专业行业发展前沿的深刻洞察,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强化专业发展思维;

给大家修改本子很细致,从语法、标点、格式到参考文献的引用,总是一丝不苟,从没有不耐烦;

多次带领团队成员驱车十多个小时前往山东、浙江等地的合作企业,利用节假日驻扎在企业,解决生产问题,推动项目进展;

做核酸检测时,常常顺路到工作室看望师生,给他们加油打气鼓劲;

老师们遇到困难、出现困惑时,总是以“有问题就一定会有解决办法”安慰开导点拨;

……

山不让尘,海不辞盈。在他的引领下,正能量就像氧气一样充溢在师生心房,积极向上、务本求实的氛围弥漫于工作室内外。记者亲眼所见,工作室各间办公室中、实验室里,师生们各安其位,静心向学,细心钻研。

工作室创建之路的展望部分,标注为“勇攀高峰”,并用“攀登永不停止,挑战自我,不抛弃,不放弃,不言败,奋斗到底”作具体说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衷心祝福周全法及其团队在科创道路上再创新辉煌,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自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方面再立新功。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 王萍霞/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