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达95%以上;年均有40%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上线率达20%以上;近两届毕业生留常率平均达到近50%;获评学校2021年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成绩背后,是化工与材料学院朝着让每一位学生有个好去处目标的笃行与实干,是不断总结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的清醒与责任。
“要将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感情线、稳定线’作为工作遵循,从整体上把握毕业生就业发展规律,从招生入口瞄准就业出口,从办学理念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校党委书记汤正华在常州市创业就业联盟第二届研讨会上的一番话,是我校就业工作的根本理念,也是化工与材料学院就业工作的根本遵循和生动实践。该院立足实际,坚持以“三化”为引领,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探索走出一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道路。
组织管理机制化,措施见力度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千家万户。能否做好就业工作,重视与否是关键。该院把就业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将学生高质量就业作为检验立德树人实效的标尺,树立“抓早抓细抓实”的工作理念,做好提前量、打好主动仗。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和环境,更加树牢“一盘棋”思想,持续推动组织管理机制化、常态化,以更大力度更强合力为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深入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化工与材料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人人关注”的良好态势;建立完善党政领导、专业教师、班导师、辅导员“四位一体”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针对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等建立“一对一”辅导机制。每年5月份,就上述群体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班导师一道对未就业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摒弃“等靠要”思想,转变就业观念,找准目标定位。
就业育人务实化,指引显温度
就业工作不仅是一项业务,更是一门学问。要想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指引不可少。尤其是面对愈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学生难免出现纠结、焦虑等情绪。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该院多管齐下,以“就业育人”为宗旨,用思想指引强信心,以精细指导暖人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职业观和就业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该院积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及时把党和国家、学校和学院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关心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到基层就业创业,到部队贡献才干;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上岗,再发展”的就业观,培养务实进取的择业态度;发挥学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优势,做好“青春留常”人才政策宣传,引导更多毕业生扎根常州、服务常州、贡献常州。
加强分类指导。以学生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送政策、送信息、送指导,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2020届一位广西籍毕业生因性格内向和普通话欠佳等原因,导致工作迟迟没有着落,全面了解他的性格、就业意向及其对工作环境的要求等情况后,该院党委副书记万莹主动帮忙联系企业,助其找到心仪工作,成功留常。
加大兜底帮扶力度。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倾向于考公考编考研,去企业、基层、一线等工作岗位就职的意愿相对偏弱。为此,该院成立师生帮困小组,激励此类学生两条腿走路,边备考边就业。对“一职难求”的毕业生,提供学院推荐、代投简历、陪同面试等一条龙服务。统计好因各种原因暂未就业的毕业生的联系方式、就业意向和需求,哪怕他们毕业仍不忘为其推荐岗位,并进行专项辅导。近两年,19位就业困难毕业生因此顺利就业。
渠道开拓多元化,服务重精度
就业涉及不同的学生主体,服务贵在精准。精准之处,最见真功夫。提前调查摸底毕业生就业意向,准确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健全校企对接协调机制,针对性开展毕业生咨询服务;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加强人才输送精准衔接。这些举措,既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也进一步织牢了就业保障网。
把就业工作从踢好“临门一脚”向前后两端延伸。前端以就业为旨归,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培养方案。依托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平台,设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与新创碳谷控股有限公司开展“3+1+N” (3年产教融合工程教育+1年企业深度学习+N次递进式项目研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探索。校企联手让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实现无缝衔接,为学习即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后端摸实企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供销对路”;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作讲座,讲就业政策和形势,谈用人需求和求职技巧。
开展个性化咨询服务。针对有考研意愿的学生,先全面掌握他们的报考学校、专业和家庭情况等,再由班导师、辅导员、任课教师进行分析调整和专业指导,并邀请优秀校友作科目辅导。对考研复试学生,全院教师积极行动,找导师、解疑问。鼓励学生干部考编考公,向他们具体讲解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苏北计划、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作后续发展可行性分析。对应用化学专业“3+4”学生作升学专项指导,并邀请该专业考取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毕业生作经验分享,带动更多学生报考类似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提高录取率。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助就业。凭借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引企入校、共建实验室等途径,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院企双向发力。院党委书记许玉妹、院长吴泽颖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与新创碳谷控股有限公司、常州合全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强化合作,争取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2021届毕业生仅与实习就业基地的签约比率就达35%。截至目前,已有35名毕业生在新创碳谷控股有限公司稳定就业,为常州市“青春留常”计划实施助力。
为最大可能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该院积极举办专场活动,年均举办近20场招聘会(宣讲会),提供多个岗位。主动组织学生参加地方人才中心举办的校企见面对接会和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会。
与此同时,为学生规避风险着想,向他们详细讲授有关就业协议的签订与解除、劳动合同、“五险一金”、档案等方面的知识。
就业工作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才能持续提升就业匹配度。”许玉妹表示,学院将继续锚定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紧扣学校办学方略和办学理念,进一步把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大办学特色做实做细做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健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推进机制,发挥好专业系的统筹作用,让学生求学、择业全过程受益。
(化工与材料学院 万莹/供图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 王萍霞/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