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点滴 镌写梦想与担当——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获得者、人文学院刘文斌教授

发布者:人文学院 刘文斌/供图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 王萍霞/审核发布时间:2021-11-26浏览次数:13

“学校把我引进来,我就要尽力扛起责任担当,为学院学校发展争光出力。”“人一定要有梦想和目标,并为此而坚持。”“人生一定要有追求。”教龄长达37年、党龄长达33年、“常工工龄”15年的人文学院刘文斌教授,不仅如是自我鞭策、激励年轻教师和学生,更以满腔热情打底,数十年如一日地做行动的巨人,在难能可贵的坚持中镌写一个党员教师的梦想与担当,为“天道酬勤”的人生信条生动作注。

咬定《晏子》 持之以恒终成功

采访中,说到课题《晏子春秋汇校集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一事,明年就要退休的刘文斌高兴地表示,这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句号要画圆,需要无数的点来支撑。顺着句号的终点回到起点,则要追溯到2003年。这一年,刘文斌在首都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跟随导师赵敏俐教授一起研究《晏子春秋》(又称《晏子》)。《晏子》是我国第一部以专书为一人立传的作品,对司马迁创立纪传体著史体例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而事实上,关于《晏子》的研究,清以前学人关注者并不多,甚至有人怀疑其为六朝伪书。直到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早期墓葬中发现了《晏子》简本,其真实性才得以证明。由是,刘文斌认为对这样一部重要著作没有理由再不重视,自己有责任去研究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史海钩沉,厚积薄发。刘文斌先对中国历代关于《晏子》的研究资料进行广泛搜集整理,并陆续撰写发表了《20世纪<晏子春秋>研究综述》《<晏子春秋>的文学史意义》《汉至清末<晏子春秋>研究综述》《孙星衍对<晏子春秋>研究的贡献》等论文。

在充分占有《晏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他灵感乍现:何不写一部《晏子》的研究史,对2000多年来海内外关于《晏子》研究的历程、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等,作出尽可能科学中肯的评述,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为后人提供启迪。随即,他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旁搜远绍、集腋成裘。2008年完成《<晏子春秋>研究史》大部分书稿。2009年起积极申报省、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课题《<晏子春秋>研究史》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并于2013年底顺利结项。2015年出版专著《<晏子春秋>研究史》,成为了海内外迄今为止第一部对《晏子》研究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的学术史著作。该著作还于2016年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晏子春秋>研究史》的过程中,刘文斌深感有再著一部《晏子春秋汇校集注》的必要:银雀山竹简是非常珍贵的地下早期文献,以它来校勘文本正误和判断前人研究得失,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但迄今为止时近50年,却没有人将这一珍贵文献引入到《晏子》的文本研究中。其次,今人最重要的《晏子》文本研究成果是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产生距今也近60年,这期间海内外学界又产生了很多新成果,也没有人将其吸纳进《晏子》的研究中。加之吴著还有很多引文和出处的错误。于是,他开始了长达7年的关于《晏子》文本的整理校注,课题《晏子春秋汇校集注》于今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并得到中国社科院谭家健研究员、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导师赵敏俐等权威专家的一致认可和期待。

十八年呕心沥血,十八年咬牙坚持,十八年拼尽全力,终得圆满。成功总是易讲而诱人,其背后的付出却显示出语言的苍白无力。低调谦和(同事对他的评价)的刘文斌,也不愿意过多透露坚持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是反复感喟:人生要有追求。人可以不聪明,但不能不勤奋刻苦,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要百折不挠地坚持住!

现实是过程最鲜活的映射。采访不到1个小时,刘文斌就因为腰疼坐不住而不得不站起来。据悉,为了《晏子》,他深居简出、案牍劳形,付出了时间、精力和健康的代价。因为《晏子》研究几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靠材料支撑,需要查阅大量古籍文献。其中,有元明清珍贵版本及竹简资料近20部、清人及现当代学者的研究著作20多部、其他相关参校书150多部。资料可谓卷帙浩繁,而且没有标点符号的有之,晦涩难懂的有之,残缺现象还普遍存在,读通读懂就极费时费力,校对的困难就更不言而喻。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的腰病严重,致使无法长时间坐立。“身体很不好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在电脑前分屏逐字校对,显示出非一般的毅力。”他的同事、徒弟华云刚老师感佩地说。

教而有方 诚滋桃李竞芳菲

“刘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善于以文讲史,提升我们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善于挖掘作品中深含的文化精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课堂上看得出来他备课很认真。批改作业也很认真细心,总会给出详细指导修改意见。”“刘老师教学认真,以学生为中心,授课内容清晰有条理,讲解透彻入人心。他不但搞研究性教学,指导我们写研究报告、研究综述等,还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刘教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认真负责,上课时旁征博引、激情投入,激发了我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人文学院20级汉一班李易真、19级汉一班郭欣亚、19级汉二班王语婷,都在大一时上过刘文斌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尽管时过境迁,却仍然对他的课堂印象深刻。她们还不约而同表示,她们的同班同学几乎对刘老师的课都有上述感触。历年的学生评教,刘文斌都排在学院前二,也是明证。

结果是过程的积淀。

刘文斌一直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课程。按常理说,30多年的积累,他对教学内容早就烂熟于心,不备课也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事实是,他秉承“一个个老师塑造了学校的形象,要让学生通过老师喜欢上学校,老师就要把上好课作为己任,立德树人。”的理念,坚持凡事要做就做好,坚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尽量把相关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有所获。“备不备课、备到什么程度,做老师的自己最清楚。”他深有感触地说。课上,他也不含糊。“比划模拟、现场式还原,全情投入,大冬天能讲得浑身冒汗,氛围很好。”多次现场听课的华云刚说。

研教结合,创新教学方法。讲到《晏子》,他会把自身多年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学术前沿信息告诉学生。在近六届学生中,他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探索,有意将毕业论文指导前移,完成校级重点教学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实施小组主持人轮换制,并分三步走。第一步,将学生研究的内容分成若干专题,每个小组抽取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形成研究报告。然后班级召开研究报告会,各小组主持人就研究报告进行分享交流,他作点评。第二步,指导学生进入中国知网搜集梳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综述。第三步,指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前人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撰写反映他们独立见解的文章。过程中,他与学生保持密切的线上线下联系,对学生的疑虑尽可能作详尽解答指导,个性问题私下解决,共性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次次的教学“交锋”,他严谨治学的态度、业精于勤的作风、淡泊名利的品格,深深烙印进了学生的心田,也促使学生在真学真用中延展兴趣、拓宽思维、提升文学素养和文化自信,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他身上的认真负责劲和‘要做有目标有梦想的人’的教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更加认真对待学习。”李易真说。

绿我涓滴 会他千顷澄碧

在他人看来,刘文斌10年前就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孩子又有出息,完全可以歇一歇。但他坦言,这几年自己过得很不快乐,感觉压力山大。而且退休时间越来越近,研究还未取得应有的成绩。“学校把我引进来,我就应该尽力扛起责任担当,为学院学校发展争光出力。”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融小我于大我的使命意识,让他锲而不舍坚守在科研教学一线。

对待同事,尤其是青年教师,刘文斌积极发挥老教师、老党员带头作用,做好“传帮带”。他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传授分享自身的教研心得和经验。对自己的徒弟华云刚(2016年入校),更是悉心指导,帮助他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获得快速成长和长足进步:通过相互听课,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点拨,助力华云刚获得教学比赛江苏省二等奖、常州市一等奖、校级二等奖。告诫鼓励华云刚集中注意力朝着一个方向踏实做科研,并在项目申报书撰写、论文撰写发表、职称评审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详细指导。

反过来,刘文斌又时刻保持谦虚之心,认为年轻博士们学历高、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先进,充满希望和朝气,并主动向他们学习。

刘文斌简介

1962年生,辽宁辽阳人,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年调入常州工学院任教。曾获“辽阳市优秀专家”“常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常州市师德模范”,以及校级“优秀班导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科研主要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近年来以《晏子》研究为主攻方向。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20余篇。

(人文学院 刘文斌/供图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 王萍霞/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