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市厅级以上项目4项、横向项目1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省“双创博士”(科技副总)、“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校“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资助,获教育部教师创课大赛二等奖、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科研能手”等称号,年度考核优秀、三年聘期考核优秀各1次。这是海归博士、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宋杨副教授用近六年时间取得的成绩单。
任班导师时,他带领16级土三班10人次参与省级以上大创项目,指导学生发表3篇中文核心、省级期刊论文。任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以来,他带领博士们勇担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协助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报省一流专业;担负起学院SCI论文考核和发明专利申报任务,2019至2020年发表SCI论文10篇(二区以上5篇)、申报发明专利2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项。他还有效利用一年的挂职锻炼机会,深挖学校和自身优势,帮助挂职单位开展工作,延展高校教师应有的多元素能;被选为二级学院“跟班锻炼”人员,协助院领导开展工作;主动加入校侨联和欧美同学会,积极参政议政,踊跃建言献策。
“自2016年2月入职以来,我逐渐从一个只关注科研的博士,慢慢适应了教学、科研、学工‘三位一体’的工作节奏,熟悉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在近两年的诸多场合,宋杨如是自评。信哉斯言,然又不免失之片面。近六年用力耕耘,宋杨基本实现了全面发展和丰收,尤其是教学上的成长、科研方向的转型持续向好,基本功、软实力根基不断打牢。
关注学生,精进教学育人之术
教师家庭出身的宋杨,初上讲台时并没有强烈的困难感,认为教书不是太难。但两次讲课比赛铩羽而归的经历,一次课后校教学督导组老师的谆谆告诫,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上好课并不是件易事,需要关注学生,不断调试,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把理论性知识讲清讲透,提升中丹合作班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宋杨主动挑起教学重担,并倾心做好学生和外教的“纽带”,帮助他们更好地相互适应。在教授《土木工程材料》《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时,他立足工程教育认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一面虚心向老教师讨教,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用翻转课堂“激活”学生;一面以研助教、教研相长,完成校级网络课程建设课题和教改课题各1项;一面深入工程检测单位、混凝土搅拌站等,习得大量鲜活案例,刷新PPT、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混凝土等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安全和社会影响,马虎不得。教学中,宋杨注重加强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京沪高铁、三峡大坝等大型工程,以及混泥土不达标导致工程出现安全质量问题的图片……他信手拈来、循循善诱,使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宋杨也注意因材施教,助力学生把好“出口关”。他会详细了解接触到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愿景,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对专业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帮助进行学业规划指导,助其顺利毕业;对(想)考研学生,他阶段性提供辅导点拨;对(想)出国学生,他主动帮助联系学校;对就业学生,他积极提供“私人订制式”帮助、推荐工作单位。
自主创新,探索科学研究之道
科学研究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教学的源头活水。然知易行难。“做科研太不容易了,不可能一帆风顺。”宋杨直言。之前,他主要从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核电站混凝土安全壳密封性、核废料地下存储等方面的研究,但这需要深厚的行业背景、高精尖的仪器设备等为依托。综合考虑现实因素、科研基础、岩石和混凝土的相似性等,他选择基于多尺度图像分析的普通混凝土气体渗透性研究为主攻方向,采用虚拟仿真模拟为主、试验验证为辅的研究手段,就地取材,逐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科研之道。
甫一入职,宋杨就着手申报国家基金。由于刚从国外回来,不太懂“套路”,没有成功。翌年,他在前一年基础上作修改完善,甚至在家边带刚出生不久的大儿子,边修改文本。他结合学院领导、同事和科研处老师的意见建议,几乎一天一稿,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到标点等反复打磨。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于2017年顺利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做科研,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宋杨说。加上自己是做实验出身的,对虚拟仿真模拟技术不太熟,于是,他主动找卞正宁、宋鲁光等老师组建团队,细化国基项目研究。由于虚拟仿真模拟需要依靠相关仪器设备做实验测试,尤其离不开FIB/SEM图像扫描仪,而当时这种仪器国内很少见。宋杨就先找到该仪器生产商蔡司公司,得知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买过该仪器。他两次专门驱车到上海,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科研素养说服打动对方,顺利用上该仪器。
模型建立及使用方法是否合理,対升多尺度渗流模拟的改进是否科学……因为没有先例参考,宋杨表示,虚拟仿真模拟阶段的压力很大,大家心里都没底。直到2019年去西班牙参会,意外发现自己团队的研究与世界上一流渗流实验室的研究方法大体相同,这才信心大增。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宋杨认为,做科研就像打怪升级,要一关一关地过,挫折不顺实属正常,但一定要摆平心态、耐着性子全身心投入。
搭建实验室,采购(搬运)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建立与企业的联系、进行科技服务和产教融合……自我成长的同时,宋杨不忘运用自身资源,为年轻教师科研“搭台”,助攻他们不断发现新的科研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宋杨规划:要继续坚定不移做好学生成长引路人,厚植学生爱校荣校报校情怀;进一步发挥领头羊作用,建好带好团队,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
编后记:同样作为2018-2021年度校“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培养对象,并都因教学、科研业绩突出以“优秀”通过考核,同样作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有为青年金中坤、宋杨的共同特质是愿意承担、倾情付出,立德树人、教研相长,黾勉从事、稳不忘忧。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真诚期待他们在不设限的人生路上,用自己的“质”冲破一个又一个天花板,到达心仪的远方。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550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