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奋斗·创新·奉献”为主题的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以下简称“大艺展”)落下帷幕,展评成绩新鲜出炉。我校斩获“优秀组织奖”,37件作品位列成绩单。其中,《“常州三杰”美育场的建构与实践》夺得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特等奖,大合唱(《城南送别》《Ciao Bella,Ciao》)、微电影《夏天的白局情》、艺术作品《南海渔家》等3件作品摘得一等奖,群舞《你的微笑》等6件作品获二等奖,艺术实践工作坊《匠心筑梦 点亮生活——“零点造物”皮具工作坊》等24件作品获三等奖。另有3件作品获“校长风采奖”。
成绩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充分激发和调动师生参与大艺展的积极性,学校注重积累沉淀,统筹谋划、提早布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将大艺展纳入创新创业Ⅱ类竞赛项目和第二课堂体系。
成绩的取得亦非一人一己之力。2019年12月底江苏省教育厅一发出《关于举办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学校高度重视,旋即启动参展工作,制定好相关方案上报省教育厅;成立组委会,广泛宣传发动、周密组织部署,细化实施方案和细则。
近十一个月的展演筹备及展演期间,作为组委会下设的办公室,校团委与教务处、人文学院、师范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等部门克服疫情影响,通力合作、加强沟通,统筹资源、强化协调,精心组织校内作品遴选,并在专家指导、训练场地、服装道具、后勤保障、安全防护等方面为参赛师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暖心服务,确保拿出的参展作品真正代表我校的最高艺术水准;确保参展作品尤其是表演类作品以最好状态亮相,并且不负众望,赢得了比较亮眼的成绩。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37件获奖作品各自要表达什么,成型过程中经历了什么、克服了哪些困难,获奖师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对今后的大艺展又有什么要说的,等等,或许是读者于成绩之外更为关注的。接下来,将重点分释《“常州三杰”美育场的建构与实践》《城南送别》《夏天的白局情》《匠心筑梦 点亮生活——“零点造物”皮具工作坊》等作品成绩背后的故事,以解读者之渴。
《“常州三杰”美育场的建构与实践》:五个“美育场”并举,激活“三杰”红色文化的美育力量
“《三杰,最是那一抹红》不仅具有诗歌的艺术美,而且蕴蓄着讴歌英雄的情感美、致敬英雄的道德美和不忘初心的信仰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诵体验中,我逐渐被“常州三杰”红色精神包裹浸润,越来越深刻地感知到了、理解到了“三杰”身上熠熠闪光的人性之美,从中获得了砥砺前行的源动力。”从学校“常州三杰”广场落成典礼、“常工之声”、文化艺术节,到常州市高校思政联盟成立仪式、大艺展,一次不落参与《三杰,最是那一抹红》群诵的张天羿说。
大艺展中,在诗歌作者——教务处副处长崔涛的指导下,张天羿和其他五位学生通过角色分饰,以朗朗上口的文字讲述“三杰”英勇抗争的事迹,以声声入情的言说颂扬“三杰”舍生取义的精神,使人深受感染和鼓舞,最终折桂朗诵表演乙组三等奖。
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创作的诗朗诵《三杰,最是那一抹红》正是我校精准挖掘地方文化素材,将“常州三杰”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美育资源的一个缩影。《“常州三杰”美育场的建构与实践》则是对我校美育工作的高度凝练和创新还原。
多年来,我校充分将“三杰”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为环境及空间美学要素,采用三杰桥、秋白路、太雷路、代英路、“常州三杰”群雕广场等为路、桥和建筑命名,展陈“热血三杰与五四印记”大型图片展等主题展览,让学生在“环境美育场”中接受美、感知美。将 “三杰”红色文化有效融入课堂,以专题党课、思政课和讲座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美育场”中充分感受信仰之美的光芒,以此建构品德美。组建秋白社、青马红色理论宣讲团、“三杰”青年成长营等社团和实践团队,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实践机制,让学生在“社团美育场”中切身体验。策划开展以诗歌《三杰,最是那一抹红》、短剧《瞿秋白与张太雷》、群舞《你的微笑》为“三驾马车”的“三杰”主题系列文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美育场”中体悟“三杰”的人格美,涵养精神境界。抓住班级这个对学生成长影响最为持久和关键的场域,开展“三杰班”创建活动,让学生在“班级美育场”中接受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
正是依托环境、课堂、社团、活动、班级等空间要素和组织要素,我校立体构建五个“美育场”并举的美育格局,进而构建多元再生、开放协调的“美育场”新体系,全面激活了“三杰”红色文化的美育力量,大大提升了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素能。
《城南送别》:台上八分钟,台下百日功
“本次大艺展的大合唱表演时长要求八分钟,出于各种因素考虑,最终锁定中国的艺术合唱《城南送别》和意大利民歌改编的阿卡贝拉《Ciao Bella,Ciao》。前者是合唱作品中有一定表现力和演唱难度的作品,抒情意味和怀旧气息浓郁。后者是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队员对家乡的热爱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疫情期间,意大利封城,人们在阳台上演奏(唱)这首歌曲,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鼓掌。这让我深受触动。”师范学院杨丽莉老师一语道出选择这两首曲目的缘由。
择之非艰,行之惟艰。如何成就台上八分钟的惊艳,师范学院的师生们颇费了一番功夫。
表演类节目,演员遴选是关键。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学生没有返校,而大合唱需要的学生又多。怎么办?杨丽莉和其他几位指生挑出来,再在线进行筛选。9月下旬,通过新生音乐汇报会再挑选,最终组成一个45人的合唱队。其中,男生21人,女生24人。
排练更加艰苦。老师们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2020年10月初便紧锣密鼓地上紧了“练兵”发条:发挥优势明确分工,杨丽莉负责女低声部,张璇负责女高声部,姜新子负责男低声部,李凌燕负责男高声部。各声部合练时,柳飞也参与进来。利用中午或晚上等空余时间,每周基础训练不少于四次,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11月以来,更是牺牲休息和周末时间,保证每天有训练;学生即使生病也不轻易请假。针对大部分男生演唱技法不娴熟的实际,张璇和姜新子对所有男生进行一对一辅导,逐个过关。每一次排练,只要没唱好的,就及时纠正,并让每一个声部留下一人“加餐”。每一次合唱后,五位老师都当场“会诊”,摆不足、找解决办法,力求臻于完美。
上下同欲者胜。师范学院党政领导也多次为师生们鼓劲,勉励他们珍惜三年一次的机会全力以赴。预赛时,学生们文明排练,相互照应,用心表演。决赛当天,天气异常寒冷,也没有钢琴和排练之处,师生们就在大巴车上,通过手机上的钢琴软件进行练习。
蓄力出征终不负期待。合唱队顺利冲出预赛,挺进决赛并获专业组一等奖,实现了我校在大艺展大合唱方面的历史性突破。“到最后,学生的代入感就很强了,真正是用情在唱了,甚至都唱出了眼泪。”杨丽莉欣慰地说,“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创造力得到了提升。1位学生已明确毕业论文选题《合唱<城南送别>的创作技法及艺术特色研究》。”
《夏天的白局情》:创新纪录一个人与一个古老曲种的故事
白局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古老曲种, 因其“白唱一局,不要报酬”而得名,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0后”青年夏天是南京白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和其他纪录片不同,影片没有解说词,在纪录方式上有所创新,完全靠主人公夏天自己的言行来推进故事情节,讲述自己与白局的不解之缘。”纪录微电影《夏天的白局情》指导老师——人文学院夏吉英介绍,“学生对这个题材有兴趣,也比较熟悉。我们商量后,觉得很值得一做。”
随后,拍摄便被提上了日程。联系夏天,协商拍摄时间、地点等,学生都能独当一面。但在大艺展方面经验较为丰富的夏吉英知道,内容和质量才是作品致胜的关键。为提高工作效率,拍摄前,她从注意事项、机位设置、拍摄视角等方面给予了学生全面指点。
2020年年初,初片拍好后,从片名、思路、结构、片头片尾、剪辑、格式、字幕、校色、亮度、画面,到创作说明、报名表及其内容说明,因为疫情,她和学生一次又一次“键对键”“屏对屏”交流讨论。“不知修改了多少遍,学生也很拼,不厌其烦,反复认真修改打磨,付出了很多努力。”夏吉英感动地说。
《匠心筑梦 点亮生活——“零点造物”皮具工作坊》:艺术思维下的工匠精神传承
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学生设计作品的落地等都需要载体。去哪里找载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何玉莲老师想到的是课程和社团。依托《产品形态设计》课程,2017年底,她组织成立“零点造物”皮具工作坊。2019年,工作坊释放溢出效应,学生的1项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设计再造——绿色生活艺术创意展”,更激发了她持续深入做下去的信心。2018年,她又在视传、动画等专业中挑选对产品设计感兴趣且做得不错的23个学生,组建“零点造物”社团,引导学生把闲余时间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文化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社会问题,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和传播优秀文化的意识。
在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的现实面前,何玉莲坚定地认为,创意设计更应有人文温度,更要弘扬工匠精神,才能更好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为此,她带领学生将设计和工艺创作融合,不断延展皮具的使用范围及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广度。
大艺展中,他们共提交了28件作品。以端午系列作品为例,疫情期间,学生分散在家中,却克服各种不利条件,广泛查找资料、调研、做方案,买来各种材料,反复尝试,或制作计算机模拟效果,或做纸样,或做皮样,或做纸皮结合样本,或做仿真样。经过一次次线上研讨商榷,最后选定以皮为主体、以彩绘形式作细节展示。
“经过大艺展的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思维宽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都有所提升,对于美的感知和工匠精神如何落地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何玉莲开心地说。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崔涛、杨丽莉、夏吉英、何玉莲都表示,这一届大艺展虽已收官,但不能就此停止思考和提升,要尽早为下一届大艺展作谋划。对于参展作品如何实现提档升级,她们也各有想法:拟把《三杰,最是那一抹红》创新为音诗画,丰富其表现形式,打造成富有常工特色的美育载体。功在平时,要建立长效的合唱常态化训练机制。要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指导老师队伍,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工作坊之间要加强协作,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拓展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度;要跨学院跨专业组建学生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
有梦想、有行动,收获便成自然。祝愿她们心想事成!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537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