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教〔2021〕13号
二级学院、体育教学部: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20〕3号)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关于印发常州工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常工党〔2020〕17号)精神,学校决定开展2021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的、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能够培养学生爱行业、爱岗位,强化职业归属感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开发一批具有我校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我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成功经验。
二、申报类别、拟立项数量及申报限额
1.“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30项,每个二级学院限报5项,其中实践类课程至少1项;
2.校本特色通识类“课程思政”示范课开发项目5项,每个二级学院限报1项;
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20项,每个二级学院限报2项;
4.“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培养对象10个,每个二级学院限报1个;
5.“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点5个,每个二级学院限报1个。
三、申报条件与建设要求
(一)“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申请表见附件1,建设周期1年)
课程负责人近两年内未发生教学事故,未受过其它处分。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同一负责人主持的校级金课,不得重复申报。前期有一定的“课程思政”建设基础,通过立项建设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果,并在建设期内实现“六个一”。
1.组建一支“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充分挖掘各方资源,每门课程建设一支由专业课老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校外人员等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挖掘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实现合作教学;
2.修订一份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3.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大纲,挖掘和梳理本课程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明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分解落实到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讲义、知识点中,完成本门课程完整的教学设计。
4.编印一本“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挖掘教学内容、学生成长案例、校外资源等,选编不少于5-10个包含设计方案与实施成果的“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 (包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
5.撰写一份报告。撰写“课程思政”实施总结报告(不少于 3000 字),包括实施过程、学习效果评价等。
6.形成一种示范。录制10分钟左右的课程简介,包括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典型思政教学案例等。
(二)校本特色通识类“课程思政”示范课开发项目(申请表见附件2,建设周期2年)
项目负责人近两年内未发生教学事故,未受过其它处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根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类课程,将专业技能培养和立德树人教育融为一体,突显“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并在建设期内实现“五个一”。
1.组建一支“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充分挖掘各方资源,每门课程建设一支由专业课老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校外人员等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一起商讨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合作教学;
2.编写一本教材(或讲义)。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研究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有明确的思政教育融入点,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3.制订一份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
4.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分解落实到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讲义、知识点中,完成本门课程完整的教学设计。
5.形成一种示范。录制10分钟左右的课程简介,包括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典型思政教学案例等。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申请表见附件3,建设周期2年)
遵循“立德树人”根本宗旨,鼓励广大教师围绕“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与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课程思政”育人、“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发展与教学能力培养、“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等选题,开展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参考选题详见课题指南(附件6),申报者也可结合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实际,自行确定其他合适选题,题目自拟。
在建设期内,要求发表课题相关核心期刊教研论文1篇或省级以上期刊教研论文2篇。
(四)“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培养对象(申请表见附件4,建设周期2年)
1.团队带头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2.团队带头人在本学科专业或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创新思想,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能长期致力于本团队的“课程思政”建设。
3.团队带头人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一般不超55周岁,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授课,承担课堂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近3年取得突出成绩。
4.团队为课程群教学团队,涵盖3门(含)以上课程,团队成员5-8名,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
5.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研究创新教育和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管理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中;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组织教研活动。
6.团队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能够追踪学科专业发展前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重视实践教学、研究性教学和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7.团队能紧扣“立德树人”要求,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8.团队所授课程中,至少有1门课程获批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 示范(建设)课程。教学团队的每一名教师只能主持1个或参加2个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近两年内未发生教学事故,未受过其它处分。依托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申报的团队优先推荐。
(五)“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点(申请表见附件5,建设周期2年)
1.专业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类别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 3 年未发生教学事故。
2.“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好。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明确,在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能够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融入每一门课程和所有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按照“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 形成与专业教学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并体现在课程教学建设全过程;至少有 1 门以上(含)专业课程获批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或金课。
3.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专业负责人重视并积极组织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教师立足专业教学,自觉开展课程思政,打造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注重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提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研讨等活动。专业所在基层党组织荣获校级及以上单位表彰的优先推荐。
4.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获批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优先推荐。
四、相关要求
(一)“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是申报省级及以上相关项目的重要基础,也是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主要支撑,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小组的作用,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宣传发动及申报工作。项目申报负责人应认真研读“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改革创新,做好相关材料填报工作;
(二)各二级学院做好项目申报材料审核及排序工作,推荐好的项目参加学校评审。
五、材料报送
1.申报“课程思政”各类建设项目,需分别提交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4、附件5的纸质材料一式三份及其电子文档。
2.各二级学院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推荐汇总表》(附件7)纸质材料一式一份及其电子文档。
3.所有项目的纸质材料均要求用袋装,每袋限装一个项目材料,请将相应的项目申请表封面贴于材料袋正面。
4.请于2021年4月16日前,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将相关申报材料纸质稿、电子稿报送至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逾期不再接收。
联系人:姚彦琳、常睿;联系电话:0519-88510135(内线6135);电子邮箱:kcsz@oa.czu.cn;地址:辽河路校区行政楼307室。
附件8.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doc
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教务处
202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