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国忠: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做人师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供图 王萍霞/审核发布时间:2020-11-23浏览次数:61

古往今来,关于老师的比喻很多。“园丁说”侧指老师为学生播撒知识的种子;“蜡烛说”意指老师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灯塔说”旨在老师为学生照亮前行之路。此外,还有“导游”“工程师”“摆渡人”等等说法。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但凡人师,或可配得上上述的任何称呼。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代国忠教授,在致力做人师的职业追求中,在科学研究、团队建设、教书育人等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获常州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领军人才、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校级教学名师等称号;先后被河海大学、吉林大学、常州大学、扬州大学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受聘为知名学术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评专家,江苏省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专家、环境应急专家,常州市应急管理专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等;通过承担各级各类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10余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1件,并有7件实现成果转化;通过专家鉴定,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水平3项,其中“基于聚乙烯醇改性的新型防渗墙浆材(PBFC)”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获国家级行业协会科技奖6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材7部;主持、参与省部级教改课题6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

潜心耕耘果满枝,用情浇灌叶繁茂。十余年来,代国忠以一种勤奋的存在,既使自己成果等身,也为青年教师、广大学生托起一片阴凉。

潜心科研,为学科建设打基础

“学科建设不是虚的,需要有成果积累;青年教师和博士成长需要平台,这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学校把我作为人才引进来,我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科学研究上多做些事情,多承担科研项目、多积累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多申报高水平的科技奖项,为土木工程学科与平台建设添砖加瓦,为学科梯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前人栽好树,后人好乘凉。”说起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代国忠坦言道。

2006年6月,代国忠凤栖常工。到岗的第一学期,他就勇挑教学重担,承担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概论三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年底,我校迎来教育部首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预评估和正式评估期间,专家组都听取了他主讲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并一致给予好评。

高校最根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高校教师的重大使命就是教书育人,但教书育人离不开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离不开科学研究,教师必须教学科研能力兼备。为此,2007年开始,代国忠就正式把科学研究提上日程,利用当时有限的科研条件,于教学之余,带领课题组人员深入实验室进行项目研究的基础性实验工作,积极筹划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

旗开得胜。2007年7月,他顺利拿下江苏省高校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护壁泥浆的防渗墙墙体浆材与造墙技术研究”。研究过程中,他并不满足于该项目结题的硬性标准,而是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在撰写学术论文的同时,瞄准发明专利的申请。就在当年,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递交了“防渗墙墙体浆材与造墙工艺”的发明专利申请书,并于2009年获得授权。这也是我校首件发明专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石。代国忠进一步将眼光瞄向自然科学基金,在他的努力下,“垃圾填埋场隔离墙浆材防渗作用机理及成墙工艺”成功获得201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立项,这也是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首个省基金面上项目。

也在这一年,因工作需要,代国忠调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岗位,被聘为科研处处长、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处处长。“行政工作压力大,但省级自科基金项目也要做好,本来是2015年结题的,我们却提前了一年。”代国忠回顾,“又产生了以此项科研成果为基础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想法。”

2007年至2016年,近十年蓄势,一朝收获。2016年,他的“垃圾填埋场PBFC防渗浆材性能与墙体变形分析”成功攻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6 年底,出于身体等原因,代国忠辞去科研处处长职务,重新回到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做专职教师,并带领项目组成员及与常州大学联合培养的4名硕士研究生,全力展开上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工作。做探索性与重复性实验、建立实验模型、分析实验数据、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撰写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申报科学技术奖项……3年来,他们围绕项目不遗余力开展深度研究,所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达到2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4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件,已远远超出项目结题所规定的成果指标要求。

2017年以来,代国忠努力克服身体上的一些困扰,坚持做好项目研究工作,并把科研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各类科学技术奖项的申报上。仅2019年,除获批省教育厅中外合作科研项目1项外,还牵头拿到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的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各类行业协会奖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拿下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奖的中奖率分别是40%、30%。”今年,代国忠又不断克服身体上的困难,带着“地下工程钻孔护壁新型泥浆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奔波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申报之路上。“一个奖项的申报需要付出很多功夫,仅申报书就多达近百页,佐证材料也多达400页,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乃至熬夜去做。有时为了一两个小问题的修改,就要耗用几个小时。”身体疲惫时,他多次想到放弃,但一想到土木工程学科的建设,他又说服自己坚持下来。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目前,该项目已顺利通过形式审查、网络评审、专业组初评等重要关口。

自达达人,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做科研,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团队意识,要注重团队的打造和建设。”认知自觉促使行动自觉,2015年,代国忠牵头的“地基基础与环境岩土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被批准为校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三年培养期间,他一再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与团队其他5位成员精诚团结、合作分工、经常性开展探讨交流,把握前沿,使该科技创新团队于2018年底以“优秀”结题。

“青年教师团队意识的树立、学术的成长和聪明才干的发挥,离不开老教师的传帮带。”代国忠身体力行,尽心尽力为学院的年青教师、博士提供帮助和指导。但凡有申请项目、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向他请教,他都是知无不言,将自己的经验与想法和盘托出,并认真细心帮助阅览申报书,提出针对性修改意见,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坚定科研信心。

对手下的硕士研究生,代国忠也是悉心指教。“研一第一学期,代教授就根据专业特点和常州大学的课程要求,为我的课程选择作了精细安排。第二学期起,他不仅从学业要求到研究方向都对我提出更加细致严格的要求,而且煞费苦心引我走上科研之路,亲自带我去定制实验器材、购买耗材;实验结果不理想时,他总是耐心开导我;多次带我参加学术会议,拓宽我的眼界。”我校与常州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现任我校化工与材料学院专职辅导员朱加充满感激地说。正是得益于代国忠的谆谆教诲,朱加硕士期间就发表了SCI论文2篇、EI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

科研反哺教学,打开学生创新视野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代国忠始终坚持每学期给学生上专业课,即使是身体状况欠佳时,也坚持把一堂堂课上好。

“应用型人才培养决定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与生产一线保持紧密联系,要有长期合作的企业,并能把生产企业一线的工艺流程、技艺、方法等融入课堂。”一直以来,代国忠始终与江苏建院营造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依靠自身的业务专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获取科学研究的养料。与此同时,他也有意识地把自己产学研的经历、体验、教研成果和专业新技术延展进课堂,引领学生拓展视野、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团队、强化学术氛围,尊重科研内在规律,持之以恒朝着既定的目标去积累。”这是代国忠多年如一日做科研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对学院科研发展的建议,“只有各学院的科研上去了,学校的科研实力才会不断得到增强。”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532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