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骨子里的认真是脱离平庸的密码——外国语学院李夫平博士访记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发布时间:2020-11-05浏览次数:775

一举拿下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实现学院、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历史性突破;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各1项于囊中;发表论文3篇;教育教学任务逐学期加重;承担过部分教学秘书工作,担任科研秘书、常州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执行院长。虽然入职时间不足两年,他已然达到了业务提升与行政工作两相宜的境界,赢得了学院上下的一致认可,在工作的第一个年头就获评综合考核“优秀”。

眼前这个眉清目秀的大男孩,俨然一副邻家大哥哥的模样,清瘦而内敛、温雅而羞赧、朴实而可爱。若不是与之深谈,若不是向他的领导、同事、学生作细致了解,极有可能误认为他人如其名“夫平”。事实是,自评尤其是他评中,“认真负责”“非常不错”都是被反复强调的字眼。

一般而言,凡事认真负责的人,结果总是“非常不错”。于李夫平而言,能在短时间内走出脱离平庸的致胜一步,正是源于那股藏在骨子里的认真劲。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他——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李夫平博士,一起去感受“他的认真”所释放的魅力和力量。

“尽心尽力做好老师的本分”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无论要做好传道、受业、解惑哪一项,都需要以德行打底、以认真夯基。回首不长的从教路,李夫平略带羞涩地说:“我觉得自己适合做老师。至于怎么做个好老师,那就是真心真意对待所有学生,尽心尽力面对学生的所有事情,不怕有麻烦和不足,只管尽己所能认真地去做。”

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上好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近四个学期来,他累计为日语、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上过《大学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日语听力》《日本文学概论》等不下10门课程。课程不同、学生有异,李夫平自然是差异化对待,同时,尽量把备课这个共性的、基础的环节做到最好。他说:“课堂时间最长不过两个半小时,但每一堂课的备课时间最快也要三、四个小时,常常是一个上午搭半个下午,或半个上午搭整个下午,甚至整个晚上。”加上语言课程的特殊性,往往需要大量音视频作辅助,以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地掌握知识点。为此,他不嫌繁琐,哪怕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时,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广泛查找资料、剪辑音视频上。

他还紧密结合中日语言关系、汉语对日语的影响、现实形势等,勉励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日语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吸收,增强文化自信,逐步叫响了“课程思政”理念。

教,然后知不足。对于杏坛新秀,更是如此。然而,谦谦君子,贵在敢于直面自身的不足,重在虚怀若谷。“在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方面,我还不如其他老师做得好。今后还要多主动向老师们学习请教,同时利用好各类比赛平台,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水平、深耕教学方法、精熟教学内容。”李夫平自谦道。

随着2020级新生到来,李夫平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班导师。班级管理无小事。李夫平不敢马虎,与学生助理互教互学互长,精心选出了20日语二班的班委;结合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新生实际,在国庆中秋这个特殊节点,对学生深入进行安全教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及时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耐心教导他们直面困难、克服困难;帮助想调剂专业的学生掌握学校政策,陪他到相关部门咨询、了解情况,让学生安心于目前的学习。“作为20级日语二班班导师,也上这个班的课,但还没来得及细致深入全面接触和了解学生。”李夫平直言不讳地说,“工作中还要多积累经验,真正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中心。”

认真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习惯,这也体现在李夫平的科研活动中。在日本山口大学读博期间,他的主攻领域是日本汉语教育。入职以来,他继续延续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学院的支持、领导的鼓励下,不停学习、不断思考、不辍笔耕,积极参加学院、学校组织举办的和校外的各类培训讲座,认真汲取有益于自己科研的经验和方法,刷新知识面和思考点。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写出了10多个项目(课题)申报书,并费尽水磨工夫,不停修改完善。“不管写了多少文本,哪怕当时觉得差不多,然而,讲座一听、别人的文本一对照,还是可以发现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李夫平就是这样追求完美,“文章不怕千遍改,只要有空,每看一次都要作修改,哪怕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

认真的付出终不被辜负。他一举拿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极大提振了外国语学院的科研士气。

写申报书如此,写论文也一样。“已发表的3篇论文,仅摘要部分就耗时很多,反复修改。但现在回过头去看,还是觉得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李夫平苛求完美地说。目前,针对相关项目,他储备了4篇论文。“写作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文章逻辑性不强。”所以,他不忘学习模仿高水平高层次文章,反复修改自己的论文,实现提升超越,并且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哪一种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调查研究。“今后还得多走出去,多看多学习、多调查,不断提高科研力。”他这样自勉。

他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

自己说好信服力可能不强,但众口一词都说好就是真的好。面对“你心目中的李夫平老师”之访,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一鸣、院长李静、上过他课的学生代表都不约而同给出了好评。

“他是个非常不错的小伙子,业务专,一举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学院书写了亮眼一笔,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刘一鸣欣喜地说。

“小伙子太优秀了!”李静开门见山,激动溢于言表。据他介绍,李夫平老师非常踏实敬业,可塑性强,也有党员应有的样子,站位高、思想道德素质强,给他布置任何工作,不仅从来不说“不”,而且都是很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地去做;与同事、相关部门人员沟通时,从来不嫌麻烦;自我奉献意识强,团结同事,手把手指导其他青年博士撰写项目(课题)申报书,无私分享个人的科研经验和方法。

李静的微信聊天记录中,不乏同事对李夫平的赞美之词,真心表示,这样的小伙子是学院的希望所在。我校柔性引进人才、常州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名誉院长张辉虽然和李夫平接触有限,也在和李院长的多次聊天中为李夫平竖起大拇指,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老师是个挺温和的人。课堂上,他善于融合自己的科研思考,讲述详细、见解独到、干货多,帮助我们大大拓展了知识面。课后,他也愿意花时间为我详细答疑解惑,常常给我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我很喜欢他的讲课风格。”“李老师是个很负责的老师,给学生一种同龄人的亲切感。跨文化交际课上,他总是深入浅出,讲解细致,技巧运用恰到好处。”“他虽然是个新教师,看起来还有点温柔内敛,却很认真负责,课堂上收放自如。”去年上过他课的张艺馨、徐紫璇、谷柏儒等学生如是说。

教师专业成长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夫平能在较短时间里取得漂亮的成绩,是其个体努力的结果,与学院的培养、领导的扶持也密不可分。外国语学院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机制,广泛搭建各类平台,制定优秀业绩奖励制度、中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等制度,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刘一鸣、李静等院领导从不同工作角度出发,为年轻教师成长铺路架桥。对于李夫平,刘一鸣就立足他的海外学习经历,又是中共党员的实际,时常提醒他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做个又专又红的全面发展的人。李静经常和他分享各类学术文章,将自身的科研、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利用自身资源帮他打磨项目申报书,并提醒他但凡碰到困难就提出来,推着他不断进步。

凡事认真的人,运气从来不会太差。祝福李夫平在漫远的教育之路上,凭着执着的认真劲,收获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531期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