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龙:涉渡科研之河 满载一船星辉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发布时间:2020-07-13浏览次数:111

细细盘点,入职不到四年的他,已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1项。每年均有论文产出,截止目前,共发表全英文论文11篇,且全部被SCI收录,其中,二区论文8篇。2018年以来,先后入榜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级科研标兵、校级优秀教师。

不禁讶异,他年轻的身体里为何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直到偶然间,看到他的QQ个性签名:不苦不累青春无味,不拼不搏生活白活。笔者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他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收获不菲的硬核“标签”么?

在苦累里坚持,在拼搏中超越。他——我校光电工程学院徐伟龙博士涉渡在科研之河里,已满载一船星辉!

“下水”:出手得卢,坚定方向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徐伟龙在山东济南度过了硕博连读的五年时光,对这个城市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而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深有感触。通过各类渠道,他了解到其他城市(地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现象。怎么做才能为环境改善出点力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出身的他,内心的这个声音渐渐响亮。加之传统能源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促使他将关注点放在了新能源产业,主攻方向为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解决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降低等问题。

2016年9月,正式入职学校后,徐伟龙一面努力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岗位工作内容和节奏;一面着手加紧科研,做实验、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申报书。

硕博连读期间,他就跟随导师做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但当时所用的是有机材料,自己独当一面后,用的材料则是钙钛矿。材料体系变化了,把控点也要随之变化。尽管撰写申报书的过程中,他下足了功夫、潜心闷头钻研,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听取相关辅导讲座,对文本反复修改完善了不下十遍,但2017年3月本子提交后,并没有被立项。

期待受挫,徐伟龙有过失落,但没有灰心。回首这段看似失败的过往,他倒显得异常理性和清醒:“当时可能是方法不对,与同行的交流不足,对工具的利用度不够。由于研究材料体系的变化,虽然下了功夫,但把控却不太准确,导致研究特色和亮点不足,而且文本的表述度、精炼度也欠佳。”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基金课题落空,但实验依然在继续,相应的成果也在加紧出产。2017年,他相继在SCI期刊发表论文3篇,其中二区2篇。这一下,极大增强了他的科研自信,使他更加坚定了沿着既定的研究方向深入下去的决心。

“深潜”:积蓄力量,佳音频传

正视失败,在失败中找方法。徐伟龙明白,研究材料体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是可以延续的。随着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在继续修改打磨文本的过程中,他一改之前的闭门造车态度,主动联系包括导师、同门师兄弟在内的国内外大、小同行,虚心向他们求教,请他们从不同维度对文本进行定向把脉。同时,针对性拓展相关研究成果涉猎范围,广泛参考他人成功的本子,学习他们的语言表达技巧。科学研究讲究的是科学严谨,一字一句的呈现都要力求简练精准,为此,徐伟龙颇费心血,哪怕是走路、吃饭的时候,都在想着语言组织、逻辑框架、内容布局、标点符号使用等问题,力图用最精确的科研话语体系呈现研究内容。

此外,科研处也积极组织专家对文本进行一对一的有力指导。集众之长,反复修缮,2018年3月,徐伟龙再次提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申报书。等待结果的“空档期”,他没有休息,继续做着实验、写着论文,期望把钙钛矿研究做深做实,把研究机理、方法吃透,为来年再战各级基金课题做准备。

2018年,幸运之神眷顾了他。他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1项收入囊中,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篇,且都被收录于SCI二区。

为进一步拓展眼界和识见,对接更多高端资源,提升科研力,2019年初,徐伟龙惜别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远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学。

访学期间,他立足自己的研究基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积极参与到澳大利亚级别最高的科研项目“激子科学”的研究中。这一项目由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和RMIT大学共同承担,他的导师主要负责光谱技术领域的研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通过与导师反复讨论、交流意见,他掌握了变温、变激发功率、变荧光波长、变时间窗口的荧光光谱测试技术,学会了如何对测试光谱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拟合及建立模型,动手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大大得到加强。

他还积极参加项目组组织的活动和会议,定期汇报科研进展,主动旁听墨尔本大学组织举办的由国际知名教授所作的讲座和报告,以及时了解各类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掌握多学科知识。

优秀的高校教师,必须做到左手是科研,右手是教学,左右手要交叉。徐伟龙对此颇为认同,在良好科研氛围的熏陶和先进尖端的科研设备实施的激荡下,他更加有意识地做起了研究素材和教学素材的收集储备工作。他把大量空闲时间花在了实验室。碰上一台被报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被切开,他自然不肯放过如此难得一遇的了解该类仪器内部构造的机会,拍了很多图片备做教学资源。

这一年,他在深潜中积蓄力量,学研并进,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应原创性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其中二区2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

转眼访学结束,回来之后正碰上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实验无法继续,但他依然停课不停学与研,利用居家上网课的空暇,将访学期间积攒的大量实验数据等素材作了系统梳理,与国内外导师交流讨论研究成果,并结集成文,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其中二区2篇。

“稳舵”:且行且研,一路向前

如果把科研比作一条河,那么,徐伟龙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渡河者。自然,每一个亮眼的成功背后,是无数心血的滴灌。

“一路坚持下来,的确很辛苦。”回眸总结这几年的科研心路,徐伟龙动情了。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来回的主要交通工具又是电动车,他常常是早上六点多便从家里出发,到晚上十点后才到家。在学校,除了好好完成教学等有关工作外,其余的时间,他大多在实验室中度过。制备样品、测试样品,每一个环节都不敢疏忽。因为样品制备的工艺复杂,且保质期短,当天制备的样品必须当天完成测试,使得他经常要牺牲中午的休息时间,还要熬到晚上八九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做科研,还要完成教学等其他工作量,您是不是经常没有节假日?”对这个提问,徐伟龙给出的答案并不是完全“是”。他说,面对繁复的工作,最好的秘诀就是“高效”。

是的,高效为他赢得了尽量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但众所周知,科研还必须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要长期坚持做寂寞清苦的工作,还要在工作中保持饱满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进而真正把工作做实、做好。徐伟龙是甘坐冷板凳的。实验过程是艰辛的,每一个数据的求实求准同样是艰辛的。实验过程中,碰到数据不好的情况时,他就要到山东等地去重新测试。写作论文时,他总是精益求精,力求科学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是反复打磨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再和导师商讨修改,直到投出去,评审专家还可能会提出近乎严苛的修改建议。如果碰上的话,就还要再修改。“每一篇文章都要经历不下10遍的修改和突破。”他谦和的外表下,藏着的是一颗不服输的心。

当然,也会遇到文章被拒的情况,但他并不气馁,告诉自己要坚定将科研之路走下去的信念。

说到这几年的成长和收获,徐伟龙坦言自我感觉比较满意,但科研攀登无止境,还要继续更加努力,把稳舵盘,一路向前,争取拿到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多出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同时,尽快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建树。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528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