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同场竞技而不落下风;在总获奖比例较以往减少一半的基础上,依然从20948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首次参加国际性赛事便收获二等奖。这是由理学院周婧(18数二)、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黄啸(17土三)、侯若禺(17土三)组成的参赛团队在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交出的靓丽成绩单。
成功非偶然 团队协作出成效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是唯一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为现今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之鼻祖。赛题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环境、资源、生态、医学、安全等众多领域。要求三个本科生为一组,在四天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这对参赛选手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都极富考验性。
正因为此项赛事规格高、要求高,又是第一次参加,周婧、黄啸、侯若禺都不敢等闲视之。组建团队并完成报名工作后,他们就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系统学习和巩固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认真研究此项竞赛历年试题和相关论文。
此项竞赛分MCM(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ICM(Interdisciplinary Contest In Modeling)两种类型,采用统一标准进行,共设置6种题型,其中,MCM有连续型、离散型、数据型3种,ICM有运筹学与网络科学、环境科学、政策3种。基于团队实际情况和最终呈现效果的考虑,他们选取了环境科学类这一领域,题目为“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岛国由于海平面上升而面临着完全消失的危险,岛上流离失所的人不仅需要重新安置,而且还有失去独特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的危险”。要求参赛团队从重新安置人口和保护文化两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方向是行动的先导。确定方向后,他们随即进入“战斗状态”。根据各自特长,就查阅资料、数学建模、编写代码、撰写论文、论文翻译和排版等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虽然赛前已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比赛过程中,他们还是碰到了不少的“拦路虎”。与国内比赛不同,美赛论文要用LaTeX软件排版,这会比Word文档更加美观,但LaTeX是需要输入代码的。面对诸如此类的“障碍”,他们三个人没有各执一端,而是通力协商,一致认为,考虑时间精力等原因,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模型上面。于是,他们断然放弃了用LaTeX软件排版,依然采用Word进行论文的撰写。
比赛期间,正值学校线上课程有序推进时,为兼顾课业和比赛,他们三个人总是主动相互补台、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受疫情影响,没有办法像以往一样坐在实验室里交流讨论,他们就组建“美赛小分队QQ群”,进行线上交流和讨论。见屏如面,线上讨论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比赛热情。作为团队里面唯一一位18级的成员,周婧始终清楚地记得比赛最后一天的情形:“美赛与国赛、省赛相比,它的时间周期更长,而且英文论文的翻译量很大,最后一天晚上,我们依然在不停地修改和完善论文,由于中英文有差异,翻译过后还要逐字逐句检查,因为一旦英文单词用错,那整个语句表达的意思就会有误!所以我们三个人几乎一整晚没合眼。”
获奖有实招 以赛促学造氛围
比赛时,三个小伙伴在紧张热烈地配合着、交流着、讨论着。而赛场之外,也有个人在紧张焦急地关注着比赛的一动一举,他就是理学院夏红卫老师。
作为指导老师,夏红卫曾带领这支团队获得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由于此次竞赛要求参赛队员不得与队外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讨论赛题,所以,夏红卫便成了场外最焦急的那个人。谈及当时的情形和内心状态,他显得信心满满:“学生们第一次参加国际类的比赛,我确实对他们的发挥有所担忧。但我也相信,只要正常发挥,他们的硬实力足以可以让他们有所斩获。”
夏红卫的自信,既来源于自己亲手带出来的徒弟的硬核能力,也源于学院多年来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打下的坚实基础、营造的浓郁氛围。
近年来,理学院紧贴学校确定的“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两个特色,开展育人工作。该院领导深知,创新创业工作,老师和学生是真正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要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为此,该院通过落细落实创新创业工作制度、丰富拓展创新创业载体、推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等举措,以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全院覆盖、全员参与、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该院要求每一位师生至少参与一项学科竞赛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体学生在校期间都需参加建模培训。为了强化效果,该院多管齐下,亮出实招:把教师在年度及聘期考核中要求达到的创新创业积分,学生在前三年必须完成的创新创业培训与学分,纳入考核标准;以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注重体系化、规模化发展,数学建模和高数竞赛等学科竞赛类活动依托校内优势资源注重培训、强化基础,以省赛、国赛及更高层级比赛为奋斗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力争院、校两级立项,力拼省级、国家级立项;鼓励教师开设数学模型及应用、数据处理与分析、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高等数学在数值计算中的应用等创新创业课程,并选取青年博士、资深教师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该院还注重发挥好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兴趣、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建立了数学建模协会、高数集英社等专业性社团,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技能竞赛。以校五星级学生社团数学建模协会为例,自成立以来,累计组织1983名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近5年来,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二等奖3人次,省级一等奖22人次,社团成员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15数学班的宋子琪、16数学班的张加昊,都在省一等奖名列,也都获过五一数学建模竞赛省二等奖。此外,张加昊还获批了金融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V1.0、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平台V1.0两项专利。
立足竞赛、强化指导、注重实践,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理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已经验独到、特色鲜明。“今后我们将致力于打造更多的冠军团队,通过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够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谈及接下来的规划,该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陈荣军如是说道。
逐梦赛场,再创佳绩。理学院越来越多的学生团队,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下半年将要到来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预祝他们:所有的努力都不被辜负!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527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