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沉潜 得光明 ——“空天地信息感知与无人机应用研究”团队实记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发布时间:2020-06-22浏览次数:147

2019年11月,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吴峰教授为领衔人的“空天地信息感知与无人机应用研究”团队获批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不仅实现了我校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零的突破,也标志着我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这个团队历经了怎样的一番磨砺蓄势,终得正果;荣誉当前,这个团队在坚持什么;放眼未来,这个团队有哪些规划和愿景?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与该团队的吴峰、毛国勇、陈功、崔翠梅、相入喜等老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深度采访。

坚守如一  抱团并进

聆听着几位老师如数家珍般的款款而谈,翻阅着厚达近40页的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申请书,不难发现,这个团队最终成功入围的秘密,除了成员们坚守如一、抱团并进的精神,更在于他们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厚的科研实力。

该团队集结了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的相关学术骨干教师18人,其中,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共5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和境外大学进修经历的有11人,具有企业工程研发经历15人。依托电气工程和软件工程这两个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高校特种电机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常州市智能感知与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常州市软件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该团队在遥感数据采集、卫星导航、无线信号传输和大数据处理等领域拥有四旋翼无人机、三维扫描成像系统、高精度卫星定位设备、微波频率—频谱分析仪等一批“硬核装备”。

早在2004年,作为团队负责人的吴峰就开始了卫星自主导航关键技术、空间遥感大口径望远镜成像复原理论和方法的研究。2008年始,针对遥感卫星成像过程中云雾干扰问题,又开始主攻单幅遥感图像去云雾处理的研究与技术攻关。日积月累,他在遥感、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领域经验逐渐丰富,并吸纳其他人员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先后与灵通展览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华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蓝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围绕锂电池、导光板等产品一致性检测和智能仪器控制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团队真正开始朝着空天地信息感知与无人机应用研究方向蓄势用力。

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随着人工智能和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兴起,团队聚焦于机器学习理论和人工智能算法,开展深度神经网络优化设计、大数据处理等项目研究。2016年,承接江苏优埃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委托的无人机飞控技术开发项目,以及电站、电网检测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等信息感知应用开发项目,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

依托常州市智能感知和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该团队组建师生队伍搭建了柔性光伏板温室大棚,并采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及温度传感器方法实现了光伏热斑检测。在融入学校“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的过程中,团队与孟河镇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并将光伏热斑检测成果应用于孟河镇天合光伏农业大棚基地,取得了一定示范性效果。

精钻细研  累足成步

作为团队带头人,吴峰以第一作者在《Applied Optics》《Optical Review》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 SCI 收录8篇、EI收录8篇、CSSCI收录1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软件著作权专利2件。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各1项;作为技术负责人获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招标项目1项,经费900万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

团队核心成员朱锡芳、崔翠梅、钱诚、陈功4位博士均成绩卓越。他们均“出身”国内著名大学相关重点学科和专业,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图像信息分析处理、飞行器自主导航、无线信号智能传输与处理等方面兴趣相投,并各有所长。

近年来,朱锡芳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作为负责人,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常州市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奖等科研奖励多项。

崔翠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课题8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 12篇,申请专利6件。

钱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二区以上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6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研究类)三等奖1项。

陈功主持江苏省自然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 10余篇,其中SCI、EI 检索4篇。获常州市科技进步奖、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奖等科研奖励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件,成果转化5项。先后获省科协青年会员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和全国自动化专业青年教师实验设备设计大赛三等奖。

在他们的大力加持下,团队成员协同创新、抱团发展的意识逐渐加强。每一个项目(课题)的人员构成均可以为此佐证。近5年来,团队共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项,在《Nonlinear  Dynam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Pattern  Recognition》《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近30件,获批省级以上学科平台4个,市厅级以上学科平台6个。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新增产值近5000万元。

在老师们的指引下,学生团队也佳绩频传,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一类竞赛奖项20余项。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不负美誉,再创辉煌。获批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后的大半年时间里,该团队并没有按下“暂停键”,尚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按照申报书的规划跑出“加速度”: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和自身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卫星资源和地面互联网、物联网基础设施,研究空天信息智能感知理论,实现对无人机的高精度导航,提高其飞行安全性。开发多源信息智能处理算法,设计高速率、抗干扰的空间无线传输网络,构建安全性高、稳定性好、自主性强的无人机空天地信息感知系统。开展复杂场景下的无人机应用研究,意欲提升常州乃至长三角地区信息感知技术水平、无人机研发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顶天的规划,必须通过落地的行动来实现。自去年11月以来,团队进一步务实推动与常州乐萌压力容器有限公司、灵通展览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优埃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他们深入企业,依托企业平台,做实验、写报告(文章)、开展技术研究、申报省产学研合作项目(课题)、申请发明专利,与企业联合申报系列奖项。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们手上还未结题的各个项目也在按照原有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成绩催生实力,实力激发自信。放眼长远,这个团队却依然慎终如始,规划实在而清晰:做好市重点实验室项目结题、与企业联合申报获批的省成果转化项目中期答辩的各项准备;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吸引更多学生在学科竞赛平台上获得素养锻炼和能力提升;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为电子信息学科申硕打基础;进一步扩大合作企业范围,发挥人力、技术等资源优势,助推企业发展;拓展社会服务空间,强化实验室的社会关注度;扶携更多年轻教师融入团队,壮大团队力量和规模,保证团队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摘取学校排位第一的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提升学校声誉;把好产业数字化机遇,利用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技术水平不高的企业向前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服务好常州市“五大明星城”建设,尤其是科教创新明星城建设。

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团队建设和学校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这个团队始终目标明确,方向清晰,行动坚决。祝愿他们得偿所愿,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光明大道。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526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