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捐微芒 星河璀璨——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周海婷专访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发布时间:2019-12-10浏览次数:88

    翻看她的国家奖学金事迹材料,个人简介一栏中关于获奖的项目,只提到了3项,并不能说明她有什么特别之处。采访时,记者特地让她具体介绍了获奖情况:大一收入囊中的各级各类奖项有:军训优秀学员、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逸轩杯”围棋组二等奖、安全知识竞赛一等奖,学业优秀、学术科技创新、精神文明、文化艺术、课外素质能力绩点等各类奖学金,五一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国家奖学金。大二则有:“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五一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省大学生万人计划学术冬令营优秀学员、“蓝桥杯”江苏赛区单片机组一等奖、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学业优秀、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境外交流政府等各类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同时,于大二尾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听至此,记者内心的疑惑已彻底解除,同时不禁为之竖起了大拇指。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从拒绝成长到成长,两年多来,她在追梦路上奋力前行。细大不捐,不弃微芒,终将汇聚成璀璨星河。就是这样的一股力量,推着她在青春之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努力向学。

本期“最美常工人”,让我们去遇见她——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周海婷,从她的身上汲取能量,同时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周海婷出生于苏北的一个省级贫困县城的一个贫困家庭。大一时,她就递交了贫困生认定申请并通过认定,获得了国家助学金。“这笔助学金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很大,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宽裕,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周海婷会去做兼职,尽己所能负担自己的生活费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是她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始终相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也在贫困中形成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直面困难,奋力前行,早已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她的一种习惯。

新崭崭的校园、优雅怡人的环境……在刚刚成功跳出“高中圈”的周海婷眼里,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四年后,一定要成为一个足够优秀的人,不负韶华,不负青春。”踏进常工校门的第一天,她就给自己立下“军令状”。

在随后与校园亲密频繁的接触中,她越来越喜欢上了校园湛蓝蓝的天空和胜似抽象画一般的云彩;喜欢晚上从图书馆出来后仰望天空,看月亮由缺到圆,又由圆到缺;喜欢晚上在校园里任性“闲逛”,任思绪飞扬;喜欢早起站在阳台,一边洗漱,一边听树梢上传来的清脆的鸟鸣、看清晨的薄雾……生活多美好!但她却迷茫了。

大一入学头两个月,她一度不知道学习之余究竟该做些什么,结果大把的空余时间就在宿舍里玩手机中悄然溜走。她渴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却不知道要从哪里下手。

玩得久了,内心的无聊和空虚也渐渐多了。想到高考的失利,父母劝之复读,自己却不干;想到高中同学大都进了985、211高校,还在拼着命学,争取保研;关注着高中同学的动态及其他们所在高校的官微,了解他们丰富多彩而又充实的生活;向往着弥补从没做过班干部的遗憾,自信着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再不能这样过下去了,必须让自己忙起来,必须走出舒适区。”她就这样一遍遍暗暗告诉自己,并积极付出行动。

向内打破是压力,向外打破是成长。内生力激发后,周海婷立即找到了目标。她结合自己所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和个人兴趣,加入了机器人协会,并跨出学院,成为数学建模协会、电子协会、逸轩棋社等社团的一员,同时加入院学生会学习部、生活部和校青协,让自己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忙碌起来;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成为图书馆的常客,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周海婷用一点一滴的切实行动,开启属于自己的“飞驰人生”。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

“在组织参与各类活动和竞赛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既提高了对专业的兴趣,结交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推升了动手能力、专业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站在大三的时间轴上,蓦然回首,周海婷为自己过去两年的努力有了回报而欣喜。特别是今年9月份,作为老生代表在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分享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更是让曾经那个在台下听学长学姐们讲述他们的故事而满眼羡慕的“菜鸟”,更加笃信——唯有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让拼搏成为人生的常态,才能比想象中做得更好。

上大学之前,她总是班级中最不起眼的那一类人。成为团支书兼副班长后,就面临很多挑战。一开始,总是有些工作完成的不够完美、不够到位,开班会时也不够自信,但她并没有气馁放弃,尝试各种办法,努力让自己的每一次都做得比上一次更好,渐渐地,工作做得越来越出色,自信越来越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信任和好评。

实践出真知,磨砺练才干。迎新、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五彩星光全国艺术英才交流大会等活动志愿者;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参加“信息电子技术虚拟仿真”江苏省大学生万人计划学术冬令营,反复修改完善程序,最终以综合评比第一名的成绩获优秀学员称号并作为代表在闭营仪式上发言,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周海婷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这是周海婷在2年内就实现人生开挂的特质: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准备阶段,她坚持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背单词。课余时间,她几乎都泡在了图书馆,按照考试的标准不断刷题。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多月,终于实现了第一次自测连三等奖的水平都达不到到最后一等奖的蜕变。第一次参加五一数学建模大赛时,临近比赛的最后一个晚上,她还在不停地计算、检验、修改模型、完善论文,直到十二点才最终按下论文提交键。“尽管最后只拿了个二等奖,但是只要尽力,就没有遗憾了。”“蓝桥杯”五个小时的比赛时间里,程序总是出现错误,她没有灰心,全神贯注地一次又一次修改、调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最终荣获省级一等奖,实现了到北京参加总决赛的梦想。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周海婷用这句话,作为自己国家奖学金事迹材料的结尾,其实,这也是她今后人生的宣誓。

两年多的大学生活中,虽然有过迷茫,但她庆幸的是没有迷向,“删除过去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现在的自己。”周海婷极力做到“努力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看到过去两年中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她一步一步地向自己想要的样子靠近,周海婷内心欢喜而感激,感激自己抓住了每一点微芒,感激自己不负青春韶华。

有人把大学本科四年分别称作适应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飞翔阶段。前两个阶段,周海婷无疑是成功地“闯”过来了。而后两个阶段要怎样顺利出色度过,将需要她付出比前两年更多的努力和智慧。采访中,周海婷并没有豪言壮语,她很清醒地说:“所有的荣誉都已经是过去式,我不会回首,也不会驻足,要把荣誉化为前行动力,以荣誉为新起点,接续发力,去攀登自己能力所能及的高度,去触碰那些宛如星辰般闪耀的梦想。

她还告诉记者,自己已有考研意向,在专业课程相对难和深的现阶段,一方面要立足当下,尽力把专业课学好学精,一方面还要坚持锻炼身体。祝福她以梦为马,不负初心,不负华年。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517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