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增进中国和坦桑尼亚友谊、为中国影响力在非洲大地的传播积极行动。2015年、2019年,他作为侨胞代表先后受邀参加9.3大阅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现场观礼活动,为零距离感受祖国的强大而心生自豪感,对于祖国的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在心底翻涌。1999年,他走出家乡常州,走出国门,走进非洲坦桑尼亚创业。20年来,虽然鬓毛日渐衰,但他依然乡音无改,一直关注着中国和常州的发展变化,为常州企业走进非洲作出积极贡献。1990年,他从我校外国语学院毕业。30年来,他始终没有放下对母校的牵挂和关心。“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母校辽河路校区,但之前每次经过它的门前,我都会深情地看它一眼。没有常工院,就没有我的今天。”曾荣归母校的他如是说。
他,是我校优秀校友、常州市政协委员、坦桑尼亚中非民间商会会长、坦桑隆祯硕实业集团董事长丁贤。若说游子是风筝,那么国家、家乡、母校就是那长长的丝线。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的心都与丝线紧紧相连,情之所起,一往而深。
绿叶对根的情意
远赴非洲20年,丁贤已在坦桑尼亚木材家具和塑料等实业领域创建了多家工厂。2007年成立的坦中塑业有限责任公司,重振了坦桑尼亚的废弃塑料回收业,极大造福了当地最重要的农业产业和广大农民。
游子是绿叶,祖国就是根,游子和祖国永远根脉相连。造福一方的同时,他积极帮助在坦桑尼亚的中国投资者熟悉当地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和市场需求,为中坦两国投资者搭建沟通桥梁。
作为坦桑尼亚中非商会会长,丁贤积极践行公共外交,为增进中坦友谊而努力。他曾率队赴鲁伍马省参加当地经济发展论坛,为当地经济发展奉献中国智慧。论坛上,他说,作为坦桑尼亚真诚的朋友,中国政府及人民一直致力于为坦桑尼亚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近年来,在中非合作的框架下,中坦各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目前,中国是坦桑尼亚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及最大工程承包方。未来,在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的领导下,在坦的侨团及中资企业将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回馈当地社会,助力中坦传统友谊不断向前发展。
讲起作为侨胞代表两次赴北京现场观摩大阅兵,丁贤抑制不住激动和兴奋。尤其是今年国庆期间赴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更让他自豪无比。“9月28日上午第一站,国务院侨办组织我们去看北京展览馆的70周年成就展,那些东西,虽然平时看新闻也能看到,但把它们集中到一起,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保留,令人心情澎湃”“一到阅兵现场,就激动得流泪了。国歌奏响、20架受阅飞机在空中摆出 ‘70’字样时,更是热泪盈眶。”噙着泪水,丁贤娓娓诉说。荣归母校时,他特意穿上了两次观礼时穿的衣服,并向母校师生详细展示了赴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参加活动的观礼嘉宾证和入场券,以及焰火表演入场券,并现场将嘉宾证佩戴在脖子上。“这些证券不仅是一种荣耀,内心的自豪简直无法言语。尽管凌晨五点就被叫醒看焰火表演,但其实早就醒了,就盼着快点看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观礼过程中,看到祖国的巨大变化,为之骄傲的同时,心底更涌起一股巨大的责任感——怎样为投资创业者做更多实事。” “整个阅兵过程中,所有人都沉浸其中,无一不为国家的强大和巨变而惊叹,更在想着回去以后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虽多年在异国他乡打拼,丁贤却时刻想着祖国,想着为它多做点什么。
饮水思源报桑梓
在坦桑尼亚创业打拼20年,如今的丁贤已算得上功成名就。对于家乡,他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常州经济社会发展。
乡音未改鬓毛衰。多年来,丁贤的一口常州话仍然是那么标准流利。乡音、乡情、乡愁,这是他无法割舍的情愫,而且,随着岁月的增长日渐浓郁。“现在大部分时间在坦桑尼亚,但只要家乡需要,我很愿意回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这是一位游子饮水思源的深情表白。
桑梓兴,游子愿。提到家乡常州,丁贤总是赞不绝口:“每次回常州,都能感受到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居民素质的提高,更让人惊喜。常州正在加快建设工业明星城市,这也是令在外的常州游子倍感振奋的事。”他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常州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常州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相当多的产品成为各行业关键零部件,理应在这个倡议中起到应有作用。而坦桑尼亚是非洲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目前正提出国家工业化,这给常州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常州的孩子,如果常州的企业到非洲坦桑尼亚开拓市场,我会义不容辞,帮助他们排除一切困难,为家乡人民走出去提供经验。”
一片冰心在玉壶
1985年,基于常州的外贸形势,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工学院的前身)从常州市中考考生中选拔优秀考生攻读5年制大专,丁贤由此到了常州工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85特英班,并于1990年毕业。谈及这五年的学习对他30年创业奋斗的影响,丁贤动情地说:“没有这五年的外语学习,没有庞学琦、戎林海这些老师的谆谆教诲,没有常工院,就没有我的今天。”虽然是专科生,但丁贤从不避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别人问起他的毕业学校,他都会很自豪地告诉对方“我是常工院毕业的大专生,但绝不亚于一些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并且由衷感谢外语这把钥匙,帮他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恩师情,铭心间。“犹记得,庞老师那一口地道标准的发音和‘你们多看点书,多学习技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教诲;戎老师虽然发音有不到之处,但知识面广,总能将国学、历史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说起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丁贤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您先座,您是贵客!”“您先请,您是尊长!”这一段简短的对话,是丁贤荣归母校之日时,接待他的副校长王传金和他让座时发生的。在与学弟学妹交流时,他特意讲了这一细节。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风范的他说:“我这个人看上去虽有点软绵绵,但为人一定要和气浮于面,锐气藏于胸,义气用于友。”跟随采访的整个过程,记者也发现,对于母校的所有老师,他都是以友相待的。当他从王传金手上接过“常工优秀校友”证书和当年在校学习时的学籍卡时,更是难掩感激之情,除了深表谢意,他还说回家一定要把这些东西给妻儿看看,让他们了解自己当年在校的情况。
母校情,意难忘。2016年,学校由通江路校区搬迁至辽河路校区时,丁贤组织班级认领了一棵香樟树,寓意“栽树育人”,希望一批批莘莘学子在此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并关照在母校工作的同班同学常去看看这棵树。
对于母校,丁贤乐见其成。一方面为母校当前所取得的成绩而倍感欣慰和自豪;一方面,他坚定表示,只要母校有需要,自己一定全力以赴。他还结合自己的丰富阅历,为母校、老师、学弟学妹的发展进步献计献策:学校要走出去,与常州市工商联合作,获取相关协会、企业资源,拓展产教融合渠道,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老师们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在传道受业的同时,更要注重解惑,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引导他们多讲心里话。家缠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学子们要好好珍惜利用现在的良好条件,集中精力全力学习,学好专业的同时,加强国学、历史的学习,提升本领和自信;踏实做事,低调做人,学以致用,广泛交友,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向,与母校同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祖国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515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