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武: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矢志铸魂育人

发布者:校报发布时间:2019-04-19浏览次数:329

最美人间三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一个和煦的春日上午,记者有幸采访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钱正武教授,零距离聆听了他对“怎么看待当代中国的发展”“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中国梦教育”等问题的剖析。他层层剥笋式的讲解正如三月的春风,令人沉醉又清醒。

他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引导学生做人的课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为了考试而教书,要舍得花时间帮助学生厘清悟透每一个知识点。对一些重大、敏感或学生理解有偏颇的问题,尤其要做耐心、细致、全面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深刻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知行合一。近31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生涯中,面对青年大学生这一特定教学对象和思政课本身的特殊性,钱正武始终把“三性”即教师的德性(师德)、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原则性、党员教师的党性牢牢结合起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铸魂育人信条,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他不仅力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宣讲者,更注重教学反思与总结,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把思政课上成了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用的“金课”。

    在教学中撒播真善美的种子

“大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毕业以后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取决于其所学知识与技能,更取决于其‘三观’。”“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基于这样的深刻认知和责任意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中,钱正武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标准,以“真”态度、“高”境界、“热”情感、“活”艺术,在学生心灵中撒播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向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钱正武始终以一种“真”态度,力求把理论讲清楚、说明白。他注重引导学生提问,再针对学生的提问,做辩证分析。一次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怎么看待中国当前的发展”之问。钱正武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结合历史、自身感悟、学生成长经历及其知识构架,从正向、横向两个角度作了全面客观分析,用理论的逻辑力量征服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德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良好的师德风范是搞好教学尤其是思政课教学的前提。钱正武以“高”境界言传身教:每一堂课都至少提前15分钟进教室,坚决杜绝学生等老师的现象出现;每学期第一堂课,务必讲明课堂纪律和课程要求;课堂上,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如绝不碰手机,并调成静音;发挥班干部的头领作用,严格要求,以班风促学风;对旷课或犯错学生,及时提醒、持续督促。

思政课教学是育人的工作,不能只限于理论传授,更需要师生思想的碰撞与交流。长期以来,钱正武采用调查问卷、集体座谈、个别谈话、短信、微信、信箱等形式,保持着与学生联系的热度,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刻度及其对知识的掌握度、对理论的认同度、对各类现象的辨别度,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把课真正讲到学生心坎里,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

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提高教学实效性,钱正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灵活采取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专题式等方式进行教学。同时,积极从事教研活动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主持或参与校级、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多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

多年的不懈坚持,使他的教学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每年的学生评教结果均为“优良”。他也因此获得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师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教学质量优秀奖等省级、校级荣誉。

    在科研中迸发创新活力

当下,教学科研并重已然成为高校教师的共识。钱正武亦不例外,坚持在教学中反思与总结,挖掘研究点,激发创新活力,并以科研反哺教学,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

多年来,他甘坐冷板凳,严寒酷暑、上课之余、假日闲暇,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在办公室、教师休息室度过的。查资料、写总结、成报告……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这一主题,钱正武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现实,开展学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大现实问题为平台,以“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为切入点的学术研究体系。近年来,他则主要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习近平“三农”思想的研究。在《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青年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家重点、国家级及省级学术期刊和报纸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10余篇、北大核心期刊2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马克思主义文献》摘录、《新华文献》收目若干篇。

此外,他还积极进行项目(课题)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作为第二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的文化发展观研究”并已结项;主持教育部专项项目“习近平‘三农’讲话中人民主体思想研究”;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主持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民工问题与社会稳定”并已结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问题研究》并已结项;参与教育部社政司研究项目“民法哲学研究”并已结项。

功不唐捐。近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排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常州精神”研究》先后获得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

    在帮带中催生青年教师的内生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彻底落实,既取决于思政课能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也取决于思政课教师本身的政治素养及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钱正武认为,从责任意识的角度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比业务能力更为重要。“把教师的德性(师德)、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原则性、党员教师的党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开展工作”已经成了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所以,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不仅注重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的教育润泽,也注重对年轻教师春风化雨,催生他们拔节成长的内生动力。

他从不以长者自居,与同事尤其是年轻教师一道互帮互学,共同致力于团队建设:课堂教学方面,组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等方式与同事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并加以解决和改进,提升教学效果;学科建设方面,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团队,有力促进了学院发展;科研方面,凝聚学科方向,制订科研规划,集中科研力量开展学术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着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动担任三位青年博士的教学科研师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行稳致远,建设成效明显: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明显提升,团队成员教学质量评估均为优秀,团队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科研上取得重大突破,3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获批立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青年教师进步明显,1人获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立项,4人次获得校级讲课比赛一、二等奖,多人次获得职称晋升、录取博士研究生。

“作为普通教师,必须严守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认真开展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保持教学内容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一致;作为党员教师,必须从党性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诚哉斯言!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各个层面上,钱正武已以事实践诺。

“只有每位教职员工都立足岗位务实作贡献,持之以恒踏实求奋进,才能为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采访结束之际,钱正武如是说。祝福他在“三性”结合的理念引领下,进一步涵养精气神、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持续绘就铸魂育人新蓝图。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506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