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实施《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以提升实效性为宗旨,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创新教育载体提升教育针对性,产教融合实现专业育人,尊重学生主体性激发社团活力,多管齐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力度,说学生能懂的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合公益创意、公民种子计划等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参与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展“家人口述史”项目,让学生将家史与国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程开展 “寻找身边的辩证法”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距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将课程学习与学生的中国梦、常工梦结合起来,传递了正能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主题教育,学学生身边的人。学校相继以 “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时间管理”、“梦想教育”、“德学双修、知行合一”等为主题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青年人的学习生活特点,围绕学校日常工作,注重挖掘、培育和宣传生活在学生身边、为大家所熟悉的优秀典型,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学生自觉的追求和实际行动。
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理论拓展到实践,做学生愿做的事。学校构建了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体系,确保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能参与一项有质量、有内容的实践创新项目。出台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和奖励政策,加大资助力度,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学生争捧“挑战杯”。据统计,2012年全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21项,省级立项54项,校级立项132项;2013年国家级立项16项,省级立项55项,校级立项186项。2012年参加目录内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奖项78项,市级奖项15项;2013年国家级获奖12项,省级获奖54项,市级获奖13项。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师生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师生对国情、省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在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大力激发学生社团活力,干学生乐干的活。学校提出“学校搭台、学生唱戏、教师服务、行政支撑”的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理念,将学生社团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经费投入力度,全校19个教学单位和行政部门派出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为社团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经过多年的建设,截至2014年5月,学校共建成校级注册社团94个,全校范围内学生参与社团人数超万人。星光艺术合唱团、时光舞蹈团建成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新绿文学社入选首届全国大学生百强人文社团,阳湖剧社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百佳学生社团。在常工“百团”,学生们学会了无私奉献、敢于追求梦想,志愿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抒写精彩人生。